< 返回
三菱为何在广汽与长丰“洞房”时潜伏?

上周广汽集团收购长丰一事,成为自国家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的第一个汽车企业跨区域重组事件,在中国的汽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5月21日,29%的长丰汽车股份易主于广汽集团,使广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长丰和三菱的股份比例分别为21.98%和14.59%,至此新的权利格局在长丰-广汽“洞房”时正式完成。

笔者注意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曾经因合资一事与长丰集团明争暗斗的三菱汽车在此次事件中安静得有点出奇,一直处于深度“潜伏”状态--在市场和媒体上难见一丝声息。

为什么三菱会在此时潜伏?是无奈,是自卑,是震怒不形于色,还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乾波慧达品牌营销顾问机构分析,潜伏主要是三菱战略失算的无奈之举,当然其中也有泪和恨。

在战略上,笔者认为三菱汽车失误于技术与品牌战略两点:

1、技术战略转型速度与市场脱节。这主要表现为,自上世界90年代到2004年左右,三菱汽车一直死守技术转让这一单纯的输出型战略,如先后与长丰、东南和哈飞等进行合资合作,该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以发动机技术加部分产品贴牌形式为主,在具体产品上有长丰猎豹、东南菱帅等。这种偏于一隅的点式战略,为三菱未来的战略失误埋下了不良的种子,不仅发展上落于其老乡兼同行本田之后--三菱汽车专攻发动机领域之时本田已在中国的合资厂生产整车;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的巨大变迁,三菱技术已逐步丧失市场的号召力,再加上三菱车在日本国内爆出的产品质量丑闻以及因戴-克的离开而引发的公司资金问题,导致其身陷经营危机而无暇抽身,近几年在整车项目的竞争上,三菱已难以赶上他的竞争对手。笔者以为,这也是三菱整体实力和发展战略有缺失的表现之一。

2、品牌战略的缺憾束缚了三菱的中国步伐。首先,在品牌线上,虽然三菱也有轿车品牌,但其轿车在日本只是二线品牌,品牌地位在丰田、本田和日产之下,在全球范围内,三菱轿车项目难扛其市场复兴计划的大任,说明他对自己的轿车品牌和在中国这个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的发展缺乏信心,也因此导致三菱轿车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难见踪影。而且,国内的合作伙伴也不太愿意与其携手。虽然近四年来,长丰进军轿车领域的意愿很强烈和表达了要与三菱扩大合作共同生产轿车的急迫需求,但二者间的主导权和利益的争夺,一直让其轿车品牌的输出计划处于搁浅状态。另外,在suv领域,三菱采取的是单一的技术输出模式,而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进化,其国内的合作品牌已逐渐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和边缘状态,如长丰汽车从05年以来的市场年销售量很少突破3万辆,笔者曾为长丰制定了07年的市场营销管理方案,但由于品牌和市场等问题,07年的销量还是没能超过3万;另公开数据显示,2005~2008期间,长丰主营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3.43%、-1.98%、8.67%、3.23%,这一切皆表明单一的技术和产品线不仅困扰了长丰的发展,也直接使三菱的品牌战略受损;同时,国内那些喜欢强劲动力的suv爱好者们也纷纷舍国内品牌而投身于进口三菱车等品牌的怀抱,如进口三菱帕杰罗市场的逐步雄起,造成三菱系品牌一定范围内的自相残杀。

当然,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还跟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关系,大家都知道的是,中国众多的汽车品牌基本都是国外发达市场上过时的产品和品牌,将在国外已走向颓势的技术引进到中国这个相对落后的市场,曾经让很多国外品牌在中国度过了一段较长的快乐时光,三菱汽车也是如此,而其与本田、丰田等对手的区别就是他太沉醉或无力告别这种有点得意忘形的自我优越感,因而导致其中国战略的再次落后。

再者,乾波慧达认为,在广汽成功收购长丰的事件中,三菱汽车的身份由“正室”转为“小妾”,除了三菱和长丰方面的因素还有来自广汽和政府的力量。

可以说,广汽的成功是中国时代的成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君不见我们中国的民族品牌已从以前羞答答的闭门模仿走向公开的“山寨”型抄袭等,政府也是极力重视培育和引导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近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是市场的一大指挥棒。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久屈于“四大四小”格局下的广汽集团一直不甘心于自己的略显弱势的现状,而产生了很强的做强做大的冲动。广汽在轿车领域的等优势和长丰在市场战略位置与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两人“一见钟情”而很快就亲密携手步入“洞房”。三菱对长丰发展自主品牌的要求关注得很不够甚至是有意压制,这让长丰很不舒服,而在发展自主品牌上广汽和长丰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这也是加速广-长联姻的动力之一。

广汽、长丰在喜宴中的欢笑声,让“潜伏”的三菱的落寞身影显得更加凄凉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