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google们的另一面

文章作者:徐莉 汪兴洋 傅强

有数据显示,我们每天要进行10亿次google搜索。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2006年全球网民数量为7.47亿,也就是说,如果全球网民在同一天里都上网的话,每个人至少要使用google一次。正如一位网民在他的博客所言,我每天使用搜索引擎的次数越来越多,所谓的门户网站早已与我渐行渐远了。

有时候,你真的很难不惊叹事物的发展速度。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搜索引擎,作为一种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进入网络世界真正的“门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他带给我们的改变绝不是仅仅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之类可以简单归纳的。可以说,他改变了我们生活、改变了文化、改变企业间的关系、改变了市场的走向…

没有人能否认“网络搜索”带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当你想找个地方去旅游,当你需要查找医院就诊;甚至于当你找工作不知道如何写简历,又或者你想为即将上学的儿子选择一所学校时,你会怎么办?估计10个人里会有9个人会说,我先上google上查一下。

因为google的推荐,我们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可能是一个报考的学校、一个留学的国家、一个就诊的医院…它可能关系到的是一个孩子的前途、一个家庭的和睦、一个企业的生存…这意味着google早已超越了一个技术层面的公司,进入媒体领域,他的公信力、公正性正在左右着一个社会的走向。

当google的触角遍及我们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的时候,当google帮我们做出的选择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会默默祈祷google们不要因为利益而误导大众,不要因为某个工作人员的喜好而改变公众的选择….

而google的公正性、社会责任能否单单靠一个“不做恶”信条得以实现呢?

恐怕很难。

大到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小到从个人的角度,在网络日益普及开来的今天,在搜索引擎越来越像一个媒体,且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对google们进行监管和监督,显然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google是谁

在人们最初的印象里,google是一个技术公司,帮助我们在海量信息里更快地查找到所需。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功能,让网民们可以更自如的畅游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也因此,google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华尔街的宠儿,成为最受瞩目的明星,成为微软等老牌企业巨头们眼里最可怕的对手。

google可以说是互联网的一个奇迹,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前无古人。当搜索成为一种习惯,他已悄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做决定之前,我们不再去图书馆、不再打114、不再问朋友,而是先在网上敲出google几个字母。正因为此,google们就决不仅仅再是一个个技术公司,而是一个媒体、一个社会学家、一个教育家、一个心理学家…

google传递给用户的信息可能来自传统纸媒、来自各类资讯网站,也可能来自个人的博客或者某个网民的涂鸦。尽管google声称用各种技术手段,尽量保证搜索的公正性,但是它却忽略了内容本身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太多的黄色信息可以在google上搜索到,太多暴力的东西会在google上发现,如果google仅仅是一个小网站,这些问题还不至于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以google今天的影响力,恐怕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早已不可估量。

如果说门户网站是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新兴媒体,那么google们则统领着门户网站在内的媒体。包括希望借助google扩大传播的传统媒体,也纷纷臣服其脚下。google的技术也好,他的设定标准也罢,正在决定着谁将成为最先被网民看到的内容,google正躲在技术的后面,行使着媒体、甚至超越媒体的权利。

话语霸权让google们很傲慢

在google上每一次点击的背后,至少两个方面受到了影响,或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一个是普通网民,另一个就是经营着各种各样商品和资讯的网站们。网站们更是将google奉若神明。因为“神明”的推荐,带来的是一个个“上帝”和一笔笔收入。

前段时间,一个在门户网站工作的朋友说,有关google的负面新闻我们是不会报的,我们可不想得罪google。可见google的威力有多大。在google面前,个人是何其渺小,就连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门户网站也臣服在其脚下。

google的负面不要说,google不想听的不要讲,这是何等的威风。在这一点上,就连一直被冠以垄断之名的微软也要甘拜下风吧。对比起来,微软影响力也确实有限,最多让一个个竞争对手死无葬身之地,但是google却有权在舆论领域决定谁是头版,谁被封杀。他设定的选择结果影响着千千万万网站的生计,影响着千千万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着千千万万网民们的生活。

霸权已经产生,民主也好,公平也罢,在google面前很多时候就已成为笑谈。2005年对一批中文网进行封杀,立刻有很多中小网站因之死亡,其中不乏冤死者,可是谁又敢公然向google叫板?有关google侵权、触及个人隐私的司法官司、笔墨官司更是此起彼伏。但google向来的反应是“任凭浪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

在google面前,个人是渺小的,媒体也是渺小的,甚至一个个国家都只是他业务版图上小小的一个五角星。前一阵子,google子公司youtube网站播放了一段名位“葡萄国王”的视频,是由一系列嘲笑泰国国王的图片组成,一经播出,立刻引起泰国政府强烈不满,然而youtube非但不以为意,反而增加了两段相似内容的视频。

对一国政府进行挑衅,恐怕只有一只独大的google才敢为之吧。

姑且不论事件本身谁对谁错,问题是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只有相互制衡,才能和谐共进。

如果一个企业在舆论领域掌控了话语权,且超越了监管的范畴,恐怕肆意妄为的情况就会经常上演吧。

监管真空下很难不做恶

上网查询资料,搜索引擎是捷径。但人们找到的往往并非搜索引擎本来应该全面提供的资料。在德国弗里德利希-艾伯特基金会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面对互联网资料搜索市场被一些巨头企业所控制的局面,媒体专家要求加强对谷歌和雅虎等公司的垄断地位的控制。

仅谷歌一家就在德国拥有67%的市场份额,其它份额分别属于微软和雅虎。在多特蒙德和莱比锡大学教授新闻学的媒体专家马希尔说,这就形成了“市场垄断地位”。互联网大企业凭借这一地位不仅控制了互联网使用者市场,而且也影响着广告市场,同行业竞争企业很难在这个领域立足。

马希尔说,虽然许多互联网使用者并没有意识到搜索引擎在数码信息上占有的优势地位,但这些搜索引擎对信息流动的影响日益增大,甚至干扰政治决策。

但搜索引擎的经营者拒绝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理由是,搜索引擎纯粹按照数学算法工作,如何使用搜索到的内容,完全是互联网使用者自己的责任。搜索引擎的经营者认为自己只是提供数学技术,不能对超出法律要求的内容进行自我检查。

任何人、任何企业,如果在一个监管真空的领域行事,时间长了恐怕都难免自大妄为,尤其是掌控了话语权的媒体,其影响将更加深远。电视也好,报纸也罢,也无论从属于哪一个国家的媒体,显见都是在一个个监督机制下运行。美国在对伊拉克的战争中,不就一直左右着舆论的导向吗。

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因为其发展速度超乎想象,相应的法律、监督机制一直滞后。其中的混乱与冲突,每天都在上演。而在这个世界里已经成王称霸的google更是经常成为这些冲突的主角。

另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google行使着媒体的权利,因而这些冲突带来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传统媒体一直在社会责任与利益之间寻找平衡,在监管机制和言论自由之间把握尺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一句话,一段文字可能影响的是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生计…你当然不能说传统媒体因此完美,但是深刻的自省,至少是很多有良知的媒体每日必做的功课。

但是google们会把这些作为他们的功课吗?恐怕不会。在没有自省、没有社会责任的审查体系下面,很多时候,不是google要做恶,而是不经意就会做恶。这一点,恐怕从来都不是google考虑的问题吧。

因为他每天考虑更多的是怎么让广告主到自己这来做广告,考虑的是如何收购一个新媒体,让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大?

这在google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google毕竟是一个公司,也仅仅是一个公司,好好经营是他的终极目标。但他却扮演了一个超级媒体的角色,控制了网络世界的话语权。所有上网的人都在受着google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google也好、百度也罢,最初都是技术公司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今天还有谁会单纯将它们当作技术公司看待?

试想google们作为公司,如果他们的行为仍仅仅以市场为导向的话,社会将会怎样?

当一个公司躲在技术公司的面目之下,行使着媒体的权利的时候,事实上,他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自己的社会责任。而对于一个注册地在美国,服务器在海外的公司来说,社会责任问题恐怕更难成为其关心的问题吧。

对于google在监管真空下的“威力”,欧盟已开始警觉。因为无所不包的google触角早已经超越了商业领域、进入社会领域、进入新闻领域、进入文化领域…他的影响面正在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google,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搜索,而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欧盟为此计划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美国google公司在全球网络搜索上成为霸主,从而影响到欧洲文化的地位。

除了各个国家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之外,对于整个搜索引擎市场从法律上、从道德上、从操作上进行监管显然也是必然之举。而这,恐怕是21世纪公共管理最难的课题。

因为有了google们,隐藏在角落里的不好的东西也都很容易跳进人们的视野。google公司副总裁、首席互联网专家文顿.g.瑟夫也撰文指出,个人隐私开始变得容易被侵犯,身份也有被盗用的危险,姓名上的混乱,也会带来大量错误的信息。另外,伴随着个人隐私被侵犯的还有其它一些安全漏洞,一台新电脑上网几分钟就可能被搜索新受害者的电脑黑客发现,从而成为各种恶意活动侵害的对象,包括发送垃圾邮件,使电脑拒绝服务等。

网上一些匿名张贴的东西,可能是有目的的诋毁他人,散布谣言,可能的结果是砸掉一个人的饭碗、毁掉一段好姻缘、破坏一段真诚的友谊…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新的网络垄断由此产生。在全球范围内,google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今天google算法可以决定谁是头版,谁被隐蔽。他的算法事实上影响着千千万万网站的生计,影响着千千万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着千千万万网民们的生活。

但是,google的算法是否会有偏差,偏差度有多大,一个以商业为目的的公司在其产品设计中会否将社会责任包含进去呢?这些都非常值得怀疑。由此我们不禁要问,除了市场之手,是否还应该有代表“社会良心”的机构出面监管这些问题呢?

事实上,在网络的世界里,因为其发展速度超乎想象,相应的法律、监督机制一直滞后。其中的混乱与冲突,每天都在上演。在一个监管真空的环境里,某些情况会走向极致。如萨达姆行刑的视频、恐怖分子血腥砍头画面,都可以在google上搜索到,这是何等可怕。当一个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少年看到这些画面,不知会对他的心灵产生怎样的影响?

google们在发挥网络门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媒体的权利,但是google们从来只把自己看作技术公司。对于自己在舆论导向上的作用缺乏自省。在没有自省、没有社会责任的审查体系下面,很多时候,不是google们要“做恶”,而是不经意就会“做恶”。

当一个公司躲在技术公司的面目之下,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媒体的功用的时候,事实上,他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有专家表示,新媒体的出现,将严重威胁到原有主流传播渠道的权威地位。应该改善媒体布局,加强内容引导,增强政府对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

互联网改变一切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出了一道管理难题,google们似是而非的跨行业身份,必然带来社会监管机制的改变。

网络的破坏力

谷歌公司副总裁、首席互联网专家文顿·g·瑟夫

30多年前鲍勃·卡恩和我把一些不同的包交换网连接在一起,这是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激动人心的发展。谁知道把一些功能强大的、可编程的东西放入互相连接的通讯网络会带来如此出人意料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让我们想想下面的事实吧。

一度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人现在变成了信息的提供者。想想电子邮件、博客、网页、即时短消息以及youtube、currenttv、facebook和myspace这些网站。

事实上,任何数字内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回放速度(gooleviedo,skype,vonage)作为文件来传输。互联网在数据传输上的低廉定价对电话、电缆和卫星无线电通信构成了挑战。

互联网允许人们获得“长尾”(产品和服务并非大众化而是个性化的市场)带来的利润。一个没有ebay和amazon网站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如此多的人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接触到如此大量多样的信息的时候。wikipedia和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就是两个最有力的例子。

社交网络允许一些成员分布比较分散的团体发现彼此的存在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政治家们发现,互联网是一条双向通道,他们可以通过这条通道向选民传达信息,并通过这条通道获得回馈。筹款和政治协调通过互联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而且在竞选活动中正发挥着显著作用。

然而,下面这些负面的东西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

随着人们可以在网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互联网让我们面临着个人隐私被侵犯和身份被盗用的危险。一些匿名张贴的内容可能损害人们的声誉,而姓名上的混乱也会带来大量错误信息。年轻人在与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的交流过程中被误导。

伴随个人隐私被侵犯的还有其它一些安全漏洞。一台新电脑上网几分钟后就可能被搜索新受害者的电脑黑客发现,从而成为各种恶意活动侵害的对象,其中包括发送垃圾邮件,使电脑拒绝服务等。

然而,从整体来看,我相信,这些破坏性作用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大大激发了全球各地人们的创造力。我曾经说过,互联网的作用才只开发了1%。其它的99%会是什么样子?

与互联网相连的装置将大大增加,而其中的许多东西将成为家用器具和办公用品中的一部分。有些装置可能将安装在汽车上或者由我们随身携带。许多可能还会成为广泛分布的传感系统的一部分。以网络为基础的接口可能会用来让用户互相交流,并控制他们日益功能强大而复杂的娱乐或者办公系统。

网络大事记

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使人类进入数字时代。

1948年: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建立。

1956年:加拿大纽芬兰与英国苏格兰之间铺设了第一条跨大西洋电话电缆,总长1950海里。

1958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制了第一个上用调制解调器。

1962年:美国总统签署“通信卫星法案”,通信卫星公司建立。

1969年:通过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发送和接收了第一份信息。

1976年:芝加哥市内开通了世界第一条商用光纤通信线路。

1977年:以jeanie命名的、第一个共享的自动柜员机(atm)网络系统创建。

1978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芝加哥试验成功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985年:全球电子链接(well)提供聊天服务以及friendster和myspace等现代社交网站的模板。

1988年:容易操作的电子邮件软件eudora发布。

1991年:芬兰程序员利努斯·托瓦尔兹发起开放源代码运动,征求世界各地编程人员的意见,不断改进linux操作系统。

2002年:沃尼奇(vonage)公司开始提供非常便宜的网络电话服务。

2005年:美国新闻公司花6.3亿美元收购myspace网站;一年后,谷歌公司花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网站。

2007年:斯普林特-内克斯特尔、英特尔、摩托罗拉、三星等公司共同致力于在2009年前将高速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到1亿用户

本文刊载于《新智囊》杂志2007年第7期,如果您有任何观点或建议,请致电或来函,邮件:hailang@vip.sohu.net 电话:010-51305611/12/1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