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蒙牛借力出头

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1999年~2001年度的成长速度达到了1947.31%,并成为2002年度中国成长百强冠军。媒体评价蒙牛的掌门人牛根生说:“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借鸡生蛋

创业初期的蒙牛拿着1000多万元的资本犹豫不定。按照一般企业的思路,首先建厂房,进设备,然后生产,然后营销,产品有了知名度,才能有市场。但对于投资巨大的乳品加工行业来说,这笔钱远远不够。在这种条件下,牛根生提出了“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新思路。

牛根生的计划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市场的推广中,然后把全国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因为,他注意到乳品企业不景气的问题不在于厂房和生产设备,而是缺少先进的营销和管理理念,而这些正是自己的优势。他采取的方式是,只与对方合作,对其设备及人员进行使用和支配,但不购买对方资产。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内,牛根生已经盘活了7.8亿元的资产。他把这节余的资金放在主业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何况是初期最缺乏资金的时候。因此,只用数个月,蒙牛就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

避锋芒,出奇招

蒙牛产品在宣传伊始,就很有策略地和伊利绑在一起。他们的第一块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在冰淇淋的包装上,他们直接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将蒙牛与伊利捆绑在一辆战车上,既可利用伊利的知名度提升蒙牛的品牌,同时双方利益共享。这就迫使伊利这个行业老大无计可施,因为它的任何报复性的市场手段都可能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尽管蒙牛和伊利两家企业时刻关心着对方的销售增长曲线,但双方的竞争始终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范围内进行。一方面是竞争双方都严格遵守了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也与牛根生聪明的市场策略分不开。而伊利因为有了蒙牛的追赶,也动力大增,每年以接近100%的速度增长。

资本助力

当蒙牛的高速成长让人们惊呼“牛也能跑出火箭的速度”时,也惊动了资本市场的眼睛。摩根、鼎晖和英联的橄榄枝已经伸向了草原。而蒙牛的发展必须要借助资本、必须要走向国际化。蒙牛不仅要吸引包括新加坡、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资金,还将搭建通向华尔街的平台。

牛根生在选择战略投资的方式上也体现了他的精明:“这些战略投资伙伴不是做产品经营,他们的资金是需要套现的,总有一天要从企业中退出。”“达能和光明同样是做市场、做产品的企业,我们不会选择。”引入国际投资,是利用国际金融资本打入国际市场。所以是两回事,“我们是战略伙伴,达能和光明是战术伙伴”。

事件营销

而蒙牛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其精彩的事件营销。2001年7月10日,离揭晓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还差三天,蒙牛宣布,一但北京申办成功,蒙牛将捐款1000万,它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向奥组委而不是奥申委捐款的企业;2003年3月份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蒙牛第一个在央视做字幕广告:“非典”疫情爆发后,蒙牛是国内第一个捐款捐物的企业,并以1000多万元的捐赠拔得了头筹……这一系列敢为人先、敢为第一的举动,都使蒙牛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 “超级女生”的“超级成功”,则让其通过走时尚化、年轻化路线,“蒙牛酸酸乳”迅速抢占了年轻人的市场,随后在音乐领域和其他各个时尚场合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推出的高端品牌特仑苏更是成为如今高端奶市场的不多成功者。

作为中国当代商业发展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蒙牛模式早就被无数的人搬进了mba课堂,甚至走进了哈佛商学院,被人们不断的研究、解读。然而,无论如何解读蒙牛“火箭速度”的秘密,从团队、时机、战略、营销策略到军事化的管理、超强的执行力、强势品牌的打造、博采众长的企业文化等,无疑都是蒙牛留给大家解读的良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