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看上去很美的应该不是管理

由于工作的关系,这几年接触过不少中小企业的老板和一些经销商,一谈到管理的时候,他们大多是一肚子的苦水倒不完。

如果看看他们的管理制度的话,有些管理制度甚至可以和一些现代化的规范大企业相媲美,条条文文,框框架架,甚至可以说是无处考虑不到,真可谓是尽善尽美了。

对此,笔者常常想起王朔的一本书——《看上去很美》。

大家知道,,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东西,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然而,对于不少管理者来说,他们却都有一种对管理的“完美情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在别人的眼里是个不规范的企业。作为组织的一个类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唯求其利;另一方面有具有社会属性,即企业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活生生的“人”组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同时被包容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追求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几乎是天方夜谭。管理者首先应该承认并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企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员工多样化的差异性,并将其揉合成一种向心力。比如在能力差异上,能力强的员工恰恰在能力较弱的员工那里获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员工又往往以能力强的员工为进取目标。双方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着一种彼此比照和赶超的关系。如果在一个公司全都是“能人”的话,或许会出现能量相互抵消的消极现象。

作为管理者不要被完美情结所困扰。完美无极限,是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一切都得从不完美开始,在不完美中进步。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如果换成“最快、最高、最强”,也就失去人们为之拼搏奋斗的价值了。在管理上也是如此,过分追求完美就会陷入狭隘的陷阱。

在这点上,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很有独到之处,他在回答凤凰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过:在管理过程中应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或宽容一些不完美现象的存在。

有时候,残缺也是美,才是最合理的。难得糊涂比格外精明更重要。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一家企业,尤其对于中小企业、小公司来说,管理,看上去很“美”的,用起来就不一定“美”。常言道:让脚丫穿上感觉舒服的鞋,才是好鞋。俗话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