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美的世纪生存决战

决战动因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现在已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耗大国,能源年消耗量占世界能源年消耗量的近1/10。美国能源协会估计,2007中国日消耗原油将达790万桶, 2022年将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而美国2007年日消耗原油将为2140万桶,占世界原油日消耗量的1/4强。能源供应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国内开采,二是海外进口。而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国内能源蕴藏和开采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因此,海外拓展是唯一选择。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能源消费大步部分来自进口,中国能源海外拓展与美国的遭遇战将不可避免,中美两国世界范围的能源争夺将日趋激烈。激烈到一定程度,战争也将是可能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能源是国家经济运转的血液,确保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需要。如果能源供应不能保证,国家经济将停滞,国民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因此,可以说能源的争夺就是生存权利的争夺,能源的战争也就是生存决战。

决战酝酿轨迹

伴随着近年国际上对中国石油进口量上升与国际油价上升二者之间关系的关注,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上游和中游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突出。

在上游层面,中美两国之间已经出现了美国基于地缘政治战略考虑对中国获得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施加压力的现象。例如,自1979年以来,美国一直针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中国同伊朗之间的贸易往来也由于美伊政治关系长期不能正常化而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2003年12月,中国石化集团在伊朗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后,中国石化集团继续努力在伊朗竞争其他区块的开采权。2004年,中国石化集团受到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劝阻。从国际石油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看,伊朗等中东国家对外开放其油气上游领域的开采权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公司投资这些国家油气上游领域,有利于遏制中东产油国出于政治目的而采取限制油气输出的冲动,促使这些国家不得不考虑限制措施对其双边经济和政治利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由于美国长期不从伊朗进口石油,从美国的对外政策出发,限制中国从伊朗获得上游开采权并无损于美国。

除了中东地区以外,2005年8月初,中海油通过撤回其对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优尼科)的收购要约的方式退出对优尼科的竞购。这一事件凸现了地缘政治思维在美国政界(尤其是国会)对中国油气公司扩大在境外上游领域业务范畴的担忧。优尼科的海外资产遍布东南亚、非洲和中亚。中海油或其他的中国公司大规模进入这些地区的油气开采环节,在美国政界容易引起地缘政治方面的联想。另外,美国媒体对中国在南美洲和非洲国家获得上游开采权的努力表示担忧。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地缘政治思维在美国关注中国石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的广泛影响。

与美国的政策研究精英们的关注点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油气政策研究人员近年来在关注另外一个问题:随着中国对进口油气资源依赖程度的上升,政府有没有必要通过恢复和建立一个中央政府的能源政策机构,从而达到系统地协助中国的油气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之目的。

在中游层面,像依赖中东油气资源的国家一样,中国从美国通过包括军事途径维护霍尔木兹海峡运输水道的畅通中得益,也从来没有挑战过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利益。在如何应对印度洋和南海(特别是马六甲海峡)水域的海盗现象和该地区可能出现的恐怖主义袭击,以维护这个重要的国际运输水道的畅通方面,中国与美国的不同主要是在应对途径层面。美国国防部等机构从马六甲海峡所受到的挑战潜在威胁中看到的是加强美国在该地区军事存在的机遇。基于对马六甲海峡拥有主权国家的敏感和偏好,也基于中国长期坚持的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尊重主权的原则,中国则没有将马六甲海峡的畅通作为一个国际军事挑战处理。但是,通过美国掌控的通道运输能源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它将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处于他国的控制之下,能源安全将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在中游层面,中美之间的矛盾也是显而易见。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中美能源在上游层面和中游层面的冲突有不断激化的趋势。

强化国家管控,赢得生存决战

在中美能源争夺战中,中国近阶段显然是处于劣势的。处于劣势的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能源之生存决战呢?我们认为,单凭着能源企业单枪匹马,冲锋陷阵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该有所作为,通过强化国家经济管控职能,制定国家能源战略来打赢这场生存决战。

华彩的国家管控理论认为:完整的国家管控体系,由国家机器、国家大战略、五个管控平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横向管控机制、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等五个层面构成。在不同国家、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五个管控平台运用组合与侧重点会有不同。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管控平台是国家管控体系的基石,横向管控机制和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都是基于五个管控平台进行设计与运作的。

1、政治管控

政治管控是国家、政党和政治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全国性的政治活动和主要力量的总体部署,政治管控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是各种政治因素在全局性关系中彼此互相关联、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宏观统治行为。

2、经济管控

经济管控由八个子系统构成:经济体制和市场秩序、财政金融、生产流通和运输、粮食与能源、信息现代化、对外经贸和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建设、环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文化/意识管控

在所有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暴力以及或者意识形态来维持其控制。如果能够说服大多数人其统治是合法的,那么维护这种统治需要的暴力就少些。实现这种功能的意识形态包括君权神授,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有这些都是要解释特定社会中特殊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并帮助他们维持其权力。有些阶级分明的社会更多地依赖暴力,有些则更多地依赖意识形态。

4、军事管控

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机器,对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要取得长久的成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强大的国家总体行动能力,这指的是在必要时战胜竞争对手的能力。一国的富裕不等于该国的强大,一国所具备的潜力也不意味着该国一定能走向强大。第二,在内政与外交之间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搞好内政是外交成功的基础,成功的外交又帮助政府提高处理内政的能力。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是确保形成这种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

5、科技管控

国家的科技管控也就是国家通过制定国家科技战略并使用国家的能力实施国家科技战略,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科技战略的重点是:

(1)加强工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

(2)创造优良环境以提高旺盛的技术创新能力;

(3)利用新的想法以吸引投资;

(5)创造出工业界、政府单位、劳工界与学界间更紧密的关系;

(6)重新定义现今产业与经济成长所需投入的信息、通讯、弹性制造及环境技术等关键技术;

(7)肯定对基础科学承诺的新方向。

科技管控中技术政策措施包括:

(1)研究发展措施

(2)人才发展措施

(二)美国的国家战略及其影响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在完善中国对能源的国家管控之时,不能忘记研究美国的国家能源战略特点与趋势。

1、美国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与趋势

(1)进口石油仍将是美国能源的主要来源,美国将全力确保进口石油价格稳定和供应可靠。

美国石油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25.4%,但其产量仅占世界开采总量的9.9%。美国现在每年石油及油品进口达5.61亿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6%。2001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进口原油超过其全部消费的50%。而且,美国的石油需求还在快速增长。2001年,美国每天需要石油1960万桶。美国能源部预计,2005年达到2050万桶,2025年将达到2920万桶。

(2)最大限度地使能源进口多元化,寻求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靠。

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政策。2006年,美国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伙伴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石油最多,达到1.717亿吨;从南美洲和中美洲进口1.192亿吨,占第二位;从中东国家进口1.147亿吨,占第三位;从非洲进口6910万吨;从欧洲进口5700万吨;从亚太国家进口1280万吨;从俄罗斯和独联体进口980万吨。

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提出了35项建议,其中三分之一的建议是关于扩大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并具体提到了美国应设法得到石油来源的那些地区和国家的名字,强调有必要减少这些地区和国家中不利于向美国出口石油的政治、贸易、法律和后勤方面的障碍,呼吁美国政府能源和贸易部门“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里海地区的其他国家进行深入的贸易对话,以便为将来的重大、透明和稳定的谈判气氛创造基础”。

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在世界各国中最多,为6.595亿桶,相当于其国内90天的供应量。布什总统决定,到2005年将这一储备增加到7亿桶。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半年,美国就开始增加国内石油战略储备。2004年3月,美国石油战略储备达到19个月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报告再次强调加强石油战略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供应中断局面,要求恢复到1986年157天的最高储备水平。而且,美国工商界还大量增加购买石油期货。

同时,美国使用军事力量控制全球石油战略枢纽,保证石油输出地、输油管线和海上运输线的安全。例如,虽然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出于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建立“民主”制度、反恐等多重动因,但其中主要动因之一是为了控制伊丰富的石油资源。

(三)中国如何通过能源的国家管控赢得中美生存决战

1、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战略石油储备是指政府控制的、用来应对石油危机或严重石油供应中断的储备。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以下作用:

(1)一定的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功能;

(2)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经验证明,在石油生产出口国集团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至于受到以政治或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3)保证国家安全。在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海上石油运输被敌国切断时,石油储备可以拿来做应急之用,从而保证国家渡过战争难关,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中,专家建议必须认清以下三点:

(1)战略石油储备量的标准:要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2)石油储备基地的布点:要结合地理情况、符合整体战略布局。

(3)实现方式:要明确石油储备主体,加快石油储备立法工作。

(4)管理模式:要采取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管理体制。

(5)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整个经济对石油的依存度下降。

2、多元化战略满足能源需求

多元化能源战略包括两个方面:

(1)能源品种多元化解

能源品种多元化是国内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所谓能源品种多元化,就是不仅要加大对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以及精炼的投入,而且要大力发展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水电等。

当前我国正在研究广泛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并准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立法,采取税收、政策倾斜等措施,促进其开发和推广,准备到2050年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50%,届时,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减轻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也将更有利于保护生态和环境。

(2)能源进口来源地多元化

在经济全球化、能源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我国必须坚持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就像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一样。我们不能把中国石油的进口完全依赖中东地区,我们应该在国家外交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新的进口来源地,比如俄罗斯、中亚、非洲、南美洲等;也不能单靠进口,我们应该加大在世界产油国的勘探开采力度。

3、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国家安全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国家机器,制定能源节约战略和近、远期目标,并制定法律法规,保证战略目标实现。

政府推动能源使用效率的三个途径:

首先,加强政府节能管理机构的力量,建立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与美、日等国相比,我国的能源管理机构相当薄弱,而且对能源的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因此,除了强化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还要转变管理手段,应通过财政杠杆、法律杠杆及经济杠杆对能源进行管理。例如,对节能投资项目实行税收减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生产节能新产品的企业,应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其次,制定、实施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志。如运用燃油效率标准降低交通能耗;制定家用电器最低能耗标准;制定主要能耗设备标准。据统计,美国的燃料经济性标准仅在2001年就节约了1.9亿吨原油和920亿美元的费用。我国如果实施燃油效率标准,仅节油一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相当于三峡工程的总投资。

再次,制定、完善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因为虽然我国有《节能法》,但它只有原则性规定且执行不力;同时,配套法规的制定进展迟缓;能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综合规划和决策体制尚待建立;节能决策和立法能力薄弱。

4、加强中美能源合作

(1)中美的经济正在增长,双方都需要稳定而可靠的能源供应,都希望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稳定低廉。如果中美两国在多边框架内协调各自的能源政策,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就有可能平抑国际石油市场上过高的油价。

(2)中美都是海上能源运输大国,都希望有安全的海上运输线,双方可以在海上反恐怖、反海盗等方面进行合作,以保证海上运输线,特别是关键国际水道的安全。

(3)中美都需要发展各种新的能源,双方有广阔的合作空间。美国应在核能和能源的充分利用、使用清洁煤技术、煤液化和汽化等方面向中国提供先进技术,这也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对中国的出口。

5、加大能源外交力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府作为上层建筑,其的外交活动应该为经济服务。能源安全事关国家战略,政府理应通过外交活动积极拓展本国能源空间,为本国的能源企业在他国的经营铺平道路。其实,近年我国政府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今年1月30日-2月10日,胡锦涛在访问非洲十国时就曾指出:访非不仅仅是为了石油。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反驳那些批评中国石油外交的人,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胡锦涛访非虽然不仅仅是为了石油,但主要是为了石油。

华彩诚招英才,可将简历发送至: hr@china-co.com

华彩免费订阅地址:http://www.china-co.com/mianfeidingyue.asp

中国母子公司管控咨询论坛:http://www.china-co.com/bbs/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