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华为老总任正非的人才秘技(上)

华为在过去的 10多年内成了无可争辩的焦点,众多媒体和竞争对手把它拿在聚光灯下审视。华为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一是因为它一直低调行事,刻意与公众保持距离;二是因为它自身特有的魅力,比如 3g、电信高科技、高速成长、全员持股的民营企业、不透明的公司股权状况,特别是把华为从注册资金两万元的小公司领上销售额 220亿元、利润 30亿元的“电子百强”的公司领导人任正非的经营之道,人们更是充满了好奇、疑问、担忧和预期。

华为老总任正非的人才秘技

相信任何企业都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但是,华为却能把人才的优势提升到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极致。其令人生畏的“秘技”只有两条:垄断和锻造。

深圳广泛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去华为办事千万不要轻易提起你的学历,因为门口让你登记的门卫很可能就是硕士,公司里打扫卫生的可能就是一名本科生。”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暗示了华为员工的整体高学历。

进入 1997年、 1998年,华为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除原有的电话交换机外,还介入了数据业务、无线通讯、 gsm等通讯领域的主导产品。华为也进入了一个规模迅速膨胀的扩张期。

此前,由于还没有人事代理权,华为主要是去人才大市场招聘员工。每次都要事先在报纸上打广告,然后派人去现场面试。当时,电信人才异常缺乏,社会上的人才市场根本无法满足华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往往是派去了五六个工作人员,面试了几十、上百人,最终只有五六个符合要求。

万人招聘震撼全国

随着进入快速扩张期,华为对员工的需求突然大增。以前那种到人才大市场零星招聘的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公司需要。可能是由于华为高层多数出于华中理工大学的缘故,在 1997年前,华为员工里面有 40%都是华中理工的毕业生。但到后来,在全国众多大学里招聘,华中理工的学生占的比例降下去了。 1998年之后华为每年都启动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主要媒体上大做广告,在著名高校里召开招聘专场,重金招揽各路高手。

1998年,华为一次性从全国招聘了 800多名毕业生,这是华为第一次大规模招聘毕业生。此后,一直到 2002年,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进入华为。 1999年,一次性招聘 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 2000年,总共招聘了 4000名毕业生。 2001年,华为挨个到全国著名高校招聘最优秀学生。据说,当时华为口出狂言:“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此次,一下子合同招聘了 7000多人,最后实际招聘了 5000多人。借助这次全国最大规模的招聘,华为声名鹊起,被媒体誉为“万人招聘”。这些学生在培训后,有 80%以上充实到了研发岗位。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平均每年招聘大约 3000人。

由于华为 1998年到 2002年几年内接连大规模招聘优秀毕业生,众多媒体被深深震撼。但是,这样的“大手笔”也被一些同行指责为“垄断人才”。媒体指出,华为发展再快,两年内招聘近万名毕业生也用不完,在国内电信人才紧缺的时候,华为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有限的人才都拢到自己的手里,即使自己暂时用不完储备起来,也不让别人招聘去用,以此限制对手的发展。

与中兴通讯激战清华园

1998年,华为与中兴通讯在清华大学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才争夺战,华为最终以“心狠手辣”的招数胜出。当年 10月中旬,中兴通讯就来到清华大学,试图抢先一步。清华大学怕过早的招聘信息干扰学生的学习,因此不允许中兴通讯召开招聘会,最后只在研究生院举行了一个“见面会”。会上,研究生院的领导告诉中兴通讯等到 11月份再来。

不料, 10月 27日,华为的招聘团就“杀”进了清华园。 10月 31日,招聘会如期举行。招聘代表在会上表示,选中的学生可以在 11月 8日签约; 11月 1日~7日,进行初试、复试。 11月 1日,中兴通讯的招聘人员再次来到清华大学时,发现华为已经捷足先登,于是立即派出大批人马,深入学生宿舍进行宣传。 2日,紧急召开招聘会,宣布: 3日初试、 4日复试、 5日签约,当场有 40多人签约。

但是, 7日,已经与中兴签约的 40多人中,大多数却出现在华为公布的录用名单上。这两家比邻而居、业务上棋逢对手、构成直接竞争关系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虽然此前有点小摩擦,却始终互相忍让,没有撕破脸面,但这一次,双方开始互不相让,终于在人才战场直接交锋。

华为的招聘人员声称,学生此前与中兴通讯所签署的协议,因为没有单位的公章,没有法律效力,学生有权利重新选择。中兴公司的代表则声称:“如果与我们签署的协议没有法律效力,我们明年就不再来招聘了。”两家公司在学校里你来我往,展开了一番招聘理论大战。最终,当初与中兴通讯签约的人还是有七八个倒向了华为。华为的招聘人员在学校兴高采烈地“验收战利品”的时候,中兴通讯的招聘人员却已经撤走了。

[上]

[中]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