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从日本的冬天看华为的成长

在樱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此次东瀛之行,我们不是去感受异国春天的气息,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去学习渡过冬天的经验。

日本人平静渡过10年寒冬

一踏上日本国土,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与十年前一样宁静、祥和、清洁、富裕与舒适。从偏远的农村,到繁华的大城市,街道还是那样整洁,所到之处还是那样井然有序;人还是那样慈祥、和善、彬彬有礼,脚步还是那样匆匆;从拉面店的服务员,到乡村小旅馆的老太太,到大公司的上班族,所有人都这么平和、乐观和敬业。他们是如此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工作似乎是他们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躁动、不满与怨气。在我看来,日本仍然是10年前的日本,日本人还是10年前的日本人。 但谁能想到,这10年间日本经受了战后最严寒和最漫长的冬天。正因为现状是建立在这么长时间的低增长时期的基础上,这使我感受尤深: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8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但社会治安仍然比北欧还好。日本一旦重新起飞,这样的基础一定一飞冲天。华为若连续遭遇两个冬天,不知道华为人是否还会平静,沉着应对,克服困难,期盼春天。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连续10年低增长、零增长、负增长……这个冬天太长了。日本企业是如何渡过来的,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些什么经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是我赴日访问的目的所在。

华为经历了10年高速发展,能不能长期持续发展,会不会遭遇低增长,甚至是长时间的低增长;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员工在和平时期快速晋升,能否经受得起冬天的严寒;快速发展中的现金流会不会中断,如在江河凝固时有涓涓细流,不致使企业处于完全停滞……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人应预先研究的。

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这是我在日本时时思索的话题。

《北国之春》唱出奋斗与乐观精神

在一个偏僻乡村的小居酒屋,我们巧遇一群旅游的日本退休老人。他们为我们热情地演唱了《拉网小调》,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与他们同唱北海道民歌《北国之春》。他们乐观、热情、无忧无虑的精神感染了我。相比之下,我感到中国老人有操不完的心,心事重重,活得很累。

我曾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北国之春》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而不是当今青年人误以为的情歌。

当一个青年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去为事业奋斗,惟有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怀他,以至不知城里季节已变换,在春天已经来临时,还给他邮来棉衣抵御严冬。联想到我,再也没有妈妈给我寄来折耳根(鱼腥草)、山野菜、辣肠……,这一切只能长存于永恒的记忆。儿行千里母担扰,天下父母都一样担忧着儿女。我写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文,日本朋友也译成了日文、英文让员工传阅,他们误认为我是孝子。我是因为没有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精神才如此内疚与痛苦。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工作,忘了父母的安危,实际上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由此我想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来自亲人的无私奉献。我们生活、工作和事业的原动力,首先来自妈妈御冬的寒衣,来自沉默寡言的父兄,还有故乡的水车、小屋、独木桥和曾经爱过你但已分别的姑娘……

《北国之春》是日本人民奋斗的一个缩写。我亲自领悟过日本人民的勤奋,没有他们这种精神,就很难用二三十年时间,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日本民族善于精工,在产品经济时代大放过光芒,让全世界人民对日本人民刮目相看。我也领教了他们在困难时期战胜萧条的忍耐与乐观精神。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而且大多数是高山。日本民族因而养成了善于把“长大厚重”的东西,作成“短小薄轻”的习惯:小小的花园,是那样的美仑美奂;小小的街道是那样的整齐、精美,以至任何一个角落都让人舒适惬意。小小的功能强大的相机;曾经风驰电掣般席卷世界市场的家用电器……

日本人民的勤劳,与德国民族的执着,在机电产品产业时代,震撼了世界。他们无怨无悔,勤奋努力,不断奉献的精神,创建了日本的繁荣。日本目前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其国民的忍耐、乐观、勤奋和奋斗的精神未变,信念未变,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未变。天道酬勤,相信日本能够渡过这寒冷的冬天。

企业不可能靠一种体制长期增长 战后,日本50年代经济主要靠军需订货和美国的扶持起步,六七十年代在机电产品制造业上,日本是世界的中心。那时的附加值主要在制造业上。在此基础上,日本经济迅速起飞。冷战结束后,美国迅速把军工技术转向民用,促成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进入工业体系,其产业的附加值很快转移到核心技术研发以及销售环节,制造业开放成为竞争剧烈而获利微薄的合同制造,以制造为竞争优势的日本受到了重创。

在批量生产、批量销售、物质生产效率甚高的70时代,日本经济的成长率约10%;80年代后,以混合创新、知识生产率为中心的环境发生变化,日本企业的体制,并没有随之变化,很快便由世界经济中心滑向利益圈的边缘,成长率不大于4%;90年代以后,在以市场经济全球化、知识价值增值、信息化社会的大发展环境下,日本企业的体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一下子被抛到这种经济圈的外面,成长率约2%左右。日本企业曾经大为成功过,但企业不可能靠一种体制实现长期持续增长。华为曾经成长过的模式就这么可靠吗?也值得我们反思。

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美国视日本与德国为假想敌。他们认真研究了日、德的弱势。针对日、德的封闭政策,美国实行开放的政策,采取的是引进世界优秀人才到美国工作,引进所有国家的先进技术,炒旺股市,吸引全世界的资金。而且日本相对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内部缺少竞争,人民的收入水平较为平均,也抑制了创新。日本虽然早已参加wto,但政府的开放,不等于市场的开放,日本人民的爱国情结,使外国企业与产品在日本发展困难。例如媒体前些年广为宣传的日本人民出国也多乘日航班机(当然日航服务好是一个原因),甚至出国旅游也带着日本的大米和酱油。因此,外国企业在日本的发展不足以激活日本的内部竞争。只有激烈的竞争才会促使创新,日本在创新上是不足的,使原有的优势不能持续下来。

现阶段使日本制造业走入困境的是创新不足,真正拖累日本经济是由于日本房地产业的大量坏账。日本在经济腾飞的年代,田中角荣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由于当时日本企业与人民都很有钱,岛国的土地资源又少,一下子地价暴涨,房产暴涨,连续几十年的兴旺,地产历年投入不低于几百兆亿日元。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加上制造业创新乏力,收益锐减,一下子地产就大幅跌价,使拥有地产的公司,许多成为了负资产,债务累累。这些地方公司的钱主要来自银行,银行也有被拖垮的危险。不去掉这些不良债务,企业就翻不过身来。当然,日本当时若趁着经济繁荣的时机,实行多元文化,大量引进人才,振兴教育,破除平均主义,促进内部的竞争,把凝聚力耗散掉,激发出新的能量,使制造业的雄风依旧,地产业再实行逐步收缩的方式,经济也不一定会垮下来。

日本国情顾问竹内伦树教授对我启发很深。日本有识之士真正理解日本的国情,清楚日本的病症所在,也明白日本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相信他们目前遇到的是结构调整上的困难,日本一定会重新走向振兴。

相比日本,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优势。日本基础设备十分完备,找不到什么地方还需要建设。日本的环保十分优秀,这么一个工业化国家,环保如此之好,是令人羡慕的,环保投资也找不到投入的地方。人们普遍比较富裕,教育也比较发达,启动内需真不知道从何入手。而中国经济正在兴起,不说西部,就说东部基础设施也十分不完善;东部的环保还不知要投入多少,才会重回青山绿水;不说西部还有尚未脱贫的人,就是东部下岗工人,都有待生活改善;要让13亿人民居者有其屋,以及良好的公共交通体系,不知要投入多少才能解决;全国13亿人受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工程就十分巨大;减轻农民负担,由国家来建设多媒体的农村中小学,就需要数千亿元,更何况把现在的大学建成现代化大学,还不知道有多大的投资机会。因此,中国的启动内需,一旦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成为持续不断行为,中国至少有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机会。

三种过剩困扰日本企业

我们访问的是实业型公司,这样的公司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好一些。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