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tcl巨亏7.38亿:冲动的惩罚or全球化的代价?

近年来,李东生明显地低调了许多,跟一年前的那个意气风发、指挥方遒的年轻企业家相比,多了些许沉重,以及由沉重的压力所造成的沧桑。

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听到他的声音,也很少能看到他的身影。作为一个明星般的企业家,强大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使他推动着tcl由一个地方的小企业成长为国内本土知名企业,进而发展成为准国际性的彩电巨头。在tcl的成长史上,我们看到了一代企业家的光荣与梦想:他们抓住了市场爆发的独特机会,身手矫捷地施展抱负。也正是这样,tcl在国内市场迅速成长起来。一路的顺风顺水让tcl顺利地摘到了胜利的果实,并品尝到了家电大王的甜蜜。

作为一个企业家,总是会嫌眼前的舞台太小,就像一条鳄鱼,迟早会厌倦生存的水塘。大约在2004年,一场席卷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浪潮让许多企业的梦想变得似乎唾手可得。国内市场的叱姹风云已经满足不了狂热的国际化冲动。这使得跟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同步的硕果仅存的几个大型企业也抑制不住冲动,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国际化的步伐。正是在近乎争先恐后的跨国热潮之中,tcl连连出手,使之成为国内较早吃螃蟹的企业。不可否认,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然而,在一股热潮中作出的决策,到底能有多大的胜算呢?更重要的是,过于乐观与过于本土化的成功法则和固有经验,使得得胜之势的李东生更加渴望获得全球化市场的成功。

也许,在这里,我们不能轻易地往一个有着远大志向与热情的企业家头上泼冷水,但是,过度的自信与过于狭窄的眼界以及过于单薄的经验,是否有益于tcl获得真正的成长的动力?对于客观的现实,是否因为过高的心气而缺乏审慎而理性的观察与思考?记得在并购之后,李东生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这说明李东生缺乏对并购的对象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并购所带来的风险的有效防范。果然,tcl遭遇着历史上一连串的亏损。

由于接连巨额并购,使得李东生在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的时候,得以与前通用电气ceo韦尔奇进行现场对话。当然,最经典之处在于李东生关于已经收归tcl麾下的汤母逊的问题,而韦尔奇给出的答案竟然是:当初就是因为数一数二策略才把汤母逊卖掉的,(意思是我有办法的话就不用卖了。)如果你能把它做好,那你就超过我了。显然,对于这样的一个并购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使本来发展态势良好的tcl陷入被动的局面。

这些对于李东生来说,是一个绝对的意外,在对媒体的公开采访中,他也承认了感到意外。这说明整个并购也许就是冲动与盲目的产物。

自2005年以来,tcl的好日子似乎并不多。其处境也非常不妙,2005年,tcl多媒体(1070.hk)净亏5.99亿港元;tcl通讯(02618.hk)亏损金额高达16.08亿港元;tcl集团(000100.sz)实现销售收入516.8亿元,同比增长28%,净亏3.2亿元。由于tte和tct两大并购项目,tcl掌门人李东生没有完成“18个月扭亏”的任务。而今年半年年报又曝出巨亏7.38亿!怎一个亏字了得?

当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否认会出现一些错误,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对于李东生的勇气和胆识,给予肯定,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思考:

一是企业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够弥补被购对象的不足。陷入被收购境地的国际知名企业,肯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否则不至于陷入困境。尽管,收购也许为我们带来了技术,但是,它的包袱是否能够解脱,这可能是一个更致命的问题。中国本土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能够称雄,但是,国际并购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使之陷入困境的病症是否能为企业现实能力所解决,这是必然弄清楚的,不然,也只会把自己也拖下水,陷入同样的泥潭。

二是文化的、市场的、制度的等等因素是否能够为我所克服。显然,不同的文化的融合非常重要,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的矛盾与冲突绝非短期所能解决的,它能深刻地影响被购企业与收购企业之间的配合、协调,甚至决定着收购的结局。而显然的是,进行国际化的并购,还要面临市场与制度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可能使企业在本土市场获得的经验、资源等全部失去作用。

三是人力资源才储备是否足够。国际化的人才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的成效。本土人才在本土市场的成功并不能被完全复制,甚至可能因为文化、制度等差异而导致失败。

四是资金是否足够。并购必须支付巨大的费用,而其背后的支付风险可能比收购费用更高,比如支付跟高的工资,福利等等。另外,进行全球化运营,亏损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是否有支持亏损的能力,企业是否有实力熬到扭亏为盈?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tcl的两笔并购显然太集中,这也将导致风险更集中。而人才的缺乏与精力、资源的分散,使得tcl更是顾此失彼,忙于救火。试想,如果收购分步来逐步完成,或者说在进行第二个收购的时候,根据第一个收购的情况来决定是否收购或者是否马上收购,这样的话,局面也许不会如此难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