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IBM:中国软件10年不能忘却的故事(下)

1995年初,郭士纳接受了一个违背ibm一贯风格的计划的提议:收购lotus。当郭士纳签下那张32亿美元的支票后,当时it史上最大的软件收购案完成了,同时也确立了ibm软件集团以并购发展的道路,至今ibm软件部已经进行了46次并购。这种独特的拓展方式让软件集团聚集着ibm最多的“外来人”。

“快把我多年不穿的西装都找出来。”2003年,时任rational中国区总经理陈致平确认rational已被ibm收购后,这么对太太说。

与以深色西装为符号的ibm不同,更多其他软件公司奉行牛仔裤文化。红、黄、绿、蓝、紫,2003年ibm软件集团首次为tivoli、lotus、db2、rational、websphere五大产品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和形象。

五彩如何融入蓝色,吸取了五彩的蓝色又是什么样子?

10元的红包是informix给的

ibm软件部门最有特色的一景是,开会的时候大家会随时问“这是谁”。除了不认识之外,彼此间互换名片时往往搞不清楚那些职衔的具体含义。收购的公司实在太多了。

ibm公司会给业绩优秀的员工发放奖金。原informix(ibm于2001年收购)的人会努力争取,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而原rational(ibm于2003年收购)的人则非常淡然。南方和香港过年有发红包的习惯,通常红包最低的是20元。当一堆人在一起谈论红包时,有20元、100元,突然冒出了10元的,大家会说“那10元肯定是informix的人给的”。

胡世忠记得2001年几条产品线刚整合的时候,所有员工都在同一层楼办公,大家很自然地会按原来的习惯各找一块地方驻扎。香港的办公室里被分成了红色、紫色、绿色等不同的区域。为了起到协调和沟通功能,胡世忠为自己准备了各种颜色的衬衣,和不同颜色部门的同事一起工作就穿相匹配颜色的衬衣。因为这个有趣的工作习惯,他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红绿灯先生”。

由于快速发展、不停地收购,再加上从行业中挖来了很多顶尖的人才,因此软件集团总是处于磨合的状态中。磨合期是效率最低的时候,在这种磨合中怎样做事呢?

“2001年,我们并购informix的那个年代,我看到外面很多有活力、有热情的年轻小伙子加入ibm软件这个大团队,有点儿像嫁入豪门一样,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目睹着这些公司并入ibm的林鸿昱看到了很多。

如今在软件部门,早先穿t恤的人已慢慢习惯了西装,人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虽然五大产品线被赋予五种色彩,但这些色彩都印上了深深的蓝色,彼此间明显的区隔几乎没有了。ibm也从这些公司身上学会了不同的软件操作方式。

rational的和平演变

当陈致平在ncr(全球著名的商店零售自动化解决方案供货商)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并未意识到这也是ibm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起家的地方(后去了rational)。

现任ibmrational大中华区经理的陈致平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早上(2002年12月6日),从悉尼坐了一夜飞机回来的他只想尽快回家休息。“这是真的吗?”、“你知道吗?”无数条诸如此类的短信让陈致平一头雾水。

回到家中,上网后他才发现原来“rational被ibm收购了”!

陈致平难以相信这个消息:昨天还在和rational亚太区的总裁开会讨论下一季度的工作计划,一点儿并购迹象都没有,怎么一夜之间世界大变?

由于是周末,陈致平没法和公司领导取得联系。上网仔细察看有关报道后,他发现这不是传言。

当天晚上,沉静下来的陈致平开始理性地分析这件事。此前业界的并购大多发生在硬件领域,而软件并购集中在ibm和ca公司。当时ibm4个品牌(websphere、db2、lotus、tivoli)的产品路线图一目了然,当把rational这块拼图拼上去之后,“在一片困惑之中闪出一道金光。”陈致平发现ibm没有类似的技术,ibm在中间件上就差这一块。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信号。

这个分析让陈致平稳定了下来。

并购后的第一个季度结束后,陈致平和吴宝淳进行了一次沟通。吴宝淳提醒他,接下来要防止竞争对手以挖人为名扰乱军心。果然,接下来猎头公司的电话在rational中国公司里响个不停,陈致平自己也接到了不少。过于频繁的猎头电话,往往是竞争对手的骚扰策略,因为在短期内不会有如此多工作提供给那么多人。

团队最终稳定下来了。3年过去了,当初rational的团队还留下了七八成。回想起来,陈致平感到,如果没有ibm的提醒,很有可能做错事。在最困惑的时候,ibm丰富的经验帮了rational员工大忙。

大树下面好乘凉

“ibm真的是家好公司,如果有机会加入ibm,绝对不可以随便放弃。”陈致平在总结这些年的经历时说。

从陈这个“外人”的角度更能感受到ibm公司本身的力量。ibm的行业、地区、产品的三维式矩阵式架构,让员工在面对客户时特别自信,因为背后有一个可依赖的团队。只要你能搞清楚客户的需求,不懂的地方自然会有专业人士提供协助。

ibm的品牌以及盘子优势开始体现。很多客户对rational的信任度比收购前强多了。

最让陈致平赞叹的是,ibm有许多阅历非常丰富的经理人,他们在各个部门和岗位上历练多年,有很多观察和总结,一来做事时自然会比别人成功率高,二来多年炼就的火眼金睛使得ibm可以在专业方面对员工严格要求。

15%的营业额,1/3的利润。现在,软件和硬件、服务在ibm中三足鼎立。ibm软件从弱小到强大,在中国市场连续6年第一。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ibm这棵大树。

第三章现在进行时

1999年8月16日上午,当刘胜利打电话告诉经理童缙(现为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电子服务系主任、ibm大学合作项目高级顾问),自己有了一个宝贝女儿时,童缙说:“恭喜你,我也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从今天起,你也是经理了。”如今已有9个经理向刘胜利汇报。

伴随着ibm软件在中国的成长,一大批刘胜利这样的本土企业级软件人才涌现出来,一批合作伙伴也从弱小到强大,几千个企业级客户在ibm软件的帮助下进行了信息化建设。

10岁的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似乎已经很成功了。但一个硬件公司要脱胎成软件和服务的公司,会那么容易吗?在一个不断延伸的中点上,他们的现在进行时将进行到何时?

难道要给客户开所学校?

“我们的市场声音太弱了,客户仍把我们当成一家硬件公司,都没听说过我们,你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些事情?”

2002年,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市场总监左洪上任时,面对着同事们的殷切期待,回答说:“没问题,告诉我你们想让客户知道些什么?”结果,同事们将愿望写满了整个黑板。

“要想让客户明白这么多,除非开一所学校,让客户慢慢学,先上4年本科。”左洪和同事开着玩笑。在同事眼中,左洪不像通常意义上的市场人员那样滔滔不绝,但思路敏捷清晰、极具冷幽默。

虽然根据idc公司的报告,ibm软件在1999~2001年连续3年保持中国软件供应商的领导地位,2001年的增长率为42%,超过行业34%的增长率。但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在和客户的沟通上还是遇到了麻烦。

客户不知道ibm软件究竟能做什么,ibm这些产品合在一起能帮自己什么。以往发散的宣传点就像战场上不能集中的火力一样,令销售人员费半天劲还是攻不下客户。

ibm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从外面请了一大批懂软件的人,虽然ibm的传统是喜欢自己培养人才。左洪就是这样一个懂软件的人,他此前的12年职业生涯全部在软件行业度过,经历了从用户到isv(独立软件提供商),再到厂商的所有体验。

从微软到ibm,左洪怀着一丝好奇,想看看一家硬件公司是怎么做软件的。于是他看到了,看到了ibm更多的是从产品和技术出发,也发现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ibm不是没有软件产品,而是没有软件意识”这句话100%正确。谁让ibm传统上就是一家非常崇尚技术、以技术见长的公司呢?

但技术问题变化太快,如何将ibm软件的诉求点和客户联系起来?左洪和同事们把那一黑板的诉求点慢慢地提炼出来,形成一个漏斗。这个漏斗就是客户的业务挑战。

ibm软件的整合概念诞生了。将技术和商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他们找到了一条最有效的路。

最大的手术

2002年以来,ibm推出了一系列以“help desk”为主题、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新广告,目的是让人们知道:这家公司正从纯粹的科技公司转型成一家服务和顾问企业,无论你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无论你是遭遇了网络病毒还是信息孤岛难题,ibm都能为你提供解决方案。

这是ibm软件集团史无前例的一次大手术,全球1.3万名员工和2万名软件工程师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几乎涉及到ibm软件集团所有的部门。这次手术将五大产品品牌整合成面向12个行业的62个解决方案,中国只是从全球的12个重点行业中选出了6个,解决方案只选了14个。这看似物理架构上的一次调整,实质是观念的变革。

此前,ibm软件的五大品牌都有自己独立的销售、技术支持、服务、市场人员和合作伙伴,拉出去就是一个独立的软件公司。在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指导下,这种各自为营的阵势使客户就像是面对5家不同的公司,完成采购后还需要请人把这些产品进行相应的集成,ibm软件的整体优势显然体现不出来。

手术之后,依据ibm复杂的矩阵式管理架构,ibm中国软件按品牌分为5大产品线,每个都有一个领头人,向胡世忠汇报。同时,按照地区又分为大陆、香港和台湾三部分,中国区的总经理是林鸿昱,统率着软件部自己的行业代表。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果是一个已与ibm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客户,那么主要由行业代表来维持这种长期的关系,碰到具体问题再找产品部支持;如果是一个新客户,需要和oracle、微软等直接交手,则由产品部的销售为主,行业销售为辅。

这种机制让软件部的运作非常灵活机动,团队之间相互协作,避免了资源浪费。胡世忠说,现在单子的打法和以前完全不同了。比方说,以前中国移动要出3g的解决方案,各个产品线都得派人,一下子会有十几个人在开会,而现在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了。

矛盾中前行

一位用户在告诉记者为什么要选择ibm的tivoli和db2时说:“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核心业务都运行在ibmas/400上。”谈及如何看待ibm宣传的整合概念时,他说,“太虚了,我去参加了几次他们的活动,感觉就是在推销产品。”

厦门航空公司信息部技术开发室主任段庆九在肯定了和ibm软件的合作之后说:“希望ibm的产品和技术能进一步提升,希望技术上更开放,让方案更开放,让客户和合作伙伴能更多地参与进来。”

显然,自ibm软件集团诞生起就在坚定不移地走向开放,但是从目前用户的感觉来看,这种开放的程度显然是不够的。

胡世忠目前正在和一个电信客户谈合作。这位客户在测试方面选择了rational,邮件服务方面则一直是lotus。在数据库方面,胡世忠当然希望是db2,但客户由于已经在oracle上投入很多,还是要oracle。胡世忠说,我们会尊重客户的意见,关键是这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要可以解决客户的问题。话虽这样说,但言语中还是有一丝怅然。这样的问题在ibm公司并不少见,比如ibm收购的普华永道在给客户提供咨询时,如何对待ibm的产品就显得无比微妙。

ibm所倡导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开放是否矛盾?在很多用户看来,整体解决方案实质就是以硬件带动软件。而ibm内部发生的一些问题似乎也在印证着这种怀疑。

当ibm的硬件和软件都可以支持很多其他厂商时,内部相互指责的事情时常发生,大家都觉得对方在向客户销售产品时应该极力帮助自己推荐。此外,对软件部内部那些背着任务的销售来说,工资是ibm给的,当然要卖ibm的产品了。ibm所说的“freedomofchoice(选择的自由)”在具体的销售压力下显得有几分苍白。

开放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websphere总经理李永财提到最初听到集团的开放策略时,第一反应就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其他厂商会支持我们的举动吗?”这么多年了,在大家的质疑中ibm的开放就这么一直走下来了,而且质疑还会存在下去。

还有很多其他内部、外部的挑战。微软最近频频向一些应用软件开发商注资,该如何应对?总部要求要2倍于市场的成长速度,但在大客户方面基本上已经做到极致,如何向很多it企业遭遇的“滑铁卢”——中小企业市场拓展?当全球的软件和服务都在it建设中占主导的时候,作为行业的领导者,ibm软件如何带领中国的用户也实现这样的转变?

问题已经摆在踌躇满志的宋家瑜和他的团队面前,他们能否在新一轮“拳赛”中顺利胜出?

下一个10年注定也不会无波无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