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从苹果之乱看“圈子”文化

恐怕自苹果进入国内以来,能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依赖的环境就不存在,更多是当作工具与pc对等看待,并且由于软件系统的不同,此前存在于大众视野内的苹果慢慢消弭而被边缘化,从而,让苹果电脑从来就没有真正占据中心地位。

它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正是它在全球市场上边缘化的一个缩影,自从pc牢固占据主流地位之后,苹果再也没有在呈现增长的个人电脑市场吸引到多少新用户,虽然整个“圈子”的用户数量还算稳定,却越来越失去此前的骄傲和自信,这正是苹果在它传统强势领域渐渐失去语境的根本所在。

圈内者以身份为荣,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在圈子内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构成一个精神层面上的虚拟依赖。那种在普通环境中找不到的认同与超脱,是众多“圈子”能够长时间维系的生命绳索,同样也注定了“圈子”的脆弱。这同时也维系 “圈子”的影响和说教作用。苹果聪明的地方并不是发现了“圈子”,乃是在商业社会中,居然成了利用“圈子”的成功案例。

“圈子”的另外一层深意则是,“圈子”内相互之间的认同往往更高,他们可以找到“圈子”无法得到的骄傲和自豪,从而籍此构成精神依托,搭建“圈子”的完整个体。对他们自己而言,相互认可的强化,也就强化了自己的内在价值,此乃人们对“圈子”乐此不彼的原因。

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是被简单功能化了的,那些在市场上运作的公司,必然也要遵循功能化的定位,这正是与“圈子”格格不入以及影响“圈子”存在和自新的大障碍,此乃苹果电脑存于人世的最大悲哀。

有句话说:人缺乏身份认同会变得野蛮,人们在利用不同的手段建立自己的“圈子”。网络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了建立这个“圈子”的成本,因而像车友会这样的“圈子”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他们的消费模式和心态值得深味。请君入“圈”,入是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