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微软开源的又一大进步?

微软每一次开源,都是不得已为之。它的每一次进步都非常不容易。office的开放更是如此,更是多方的艰苦努力才把这一大门打开的。看来,微软的“被迫开门”有着三方面原因:

一是linux的威胁。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呼声越来越高,使微软这样视版权为生命的公司也不得不对开放源代码行动掂量三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组织乃至政府都纷纷加入开源行动的行列中,linux对微软的威胁越来越严重,迫使微软不得不从反对到认可再到逐步加入开源行列。

二是政府安全上的胁迫。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各国政府一直对微软产品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微软产品内含的代码可能令它们的系统给黑客留下可以入侵的“后门”。出于政府安全方面的考虑,微软于2003年1月推出了政府安全计划,并决定开放其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的源代码。迄今为止,已有超过30个国家签署了政府安全计划协议,因此,微软有更好的理由来进一步支持其产品安全性,让政府查看其产品的源代码。

三是安全漏洞上的担忧。众所周知,微软软件的安全漏洞多于牛毛,补之不尽。9月20日发布的一项网络弱点调查表示,2004年上半年,windows运行环境下的pc遭受黑客的攻击在迅速加剧,尤其是有商业目的性的攻击。2004年上半年,新发现危害安全的软件弱点或漏洞至少有1237个,平均一周就有48个。如此众多的安全漏洞,怎能让一个国家和企业的安全有保障?

因此,受此逼迫,微软不得不打开固守已久的源码“保管室”大门。

显然,微软此举是向企业、政府机关、教育机关,扩大公开office的源码,但是,从微软共享代码计划的说明来看,这种开放也不是完全形式的开放。微软公开的只是没有商业价值的代码,参加者能查看但不能开发相关的派生技术。这种只能看不能摸的开放模式被称为“微软式开放”。

从许可协议来看,微软只主张采取common public licence (cpl)的方式来对外开放其源代码,对gnu的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方式没有一丝兴趣,甚至还一直对这一方式传播linux开放源代码的做法进行批评与指责。在微软看来,这种百分之百的开放是不能做的,是不理智的愚蠢行为。即使是开放,也是有条件的,包括对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程度。

因此,微软式开放存在许多局限性。要真正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完全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加艰难的攻坚战、解放战要打。因为,微软的根子是一个依靠“封闭源码”赚钱的公司,要想让微软彻底实现与linux一样的开源,显然是异常艰难的。但无论如何,这场较量一定会持续下去,直到linux战胜微软。到那时,微软开放不开放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然而,目前来说,微软太强大,而linux还小。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开放的意义如何呢?

对微软来说,office开放是微软顺应开源潮流的一大进步,对“微软是封闭主义”的不利言论有一定改善作用。微软此举既能满足政府对系统安全的要求,又对世界上大规模的windows应用转移到linux、unix上的趋势发挥一定的阻击作用。

对微软合作伙伴来说也是好事。directions on microsoft的分析家鲍鲁指出:“此计划的最大受益者将是微软的合作伙伴,它使这些企业在进行基于微软平台的软件开发时变得更容易。如能查看像sql server等程序的源代码的话(对合作伙伴来说),对自己的产品开发、调试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对我国政府来说,此举虽值得提倡,但意义不大。参与起草政府采购软件条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只要源代码的核心部分没有公布出来,那么这种公布就没有太大用途”,“以前微软也公布过windows的部分源代码,但是实质意义不大”。由此看来,我国政府即便暂时不会弃windows而去,但一定不会因此放弃开发自己的linux系统。或许,开发力度还会加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这是微软所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