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柳传志:联想文化应增加湿润的空气

圆融的境界

“和稀泥”,是我们描述不讲原则化解矛盾的一种比喻方式,常常含有贬义的色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和稀泥”的方式,常常是解决激烈矛盾的最佳方法,在国与国的外交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处理差异和矛盾时, 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往往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法。

那么,在“和稀泥”的过程中,什么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水。想一想我们的生活经验,当把水泥、沙土及其他添加物搅和到一起时,如果没有水作为媒介,各种物质表面看是混合到了一起,实际依然各自分离。这时,水的融合特性就显得十分关键。只有用水来“和”,这些物质才能真正粘和在一起,也才能形成坚固的建筑构件。这时,水的融合特性就显露无遗了,因为水在融合各种物质时,没有偏好,不会厚此薄彼,所以各种物质在水的作用下,就会服服帖帖处于“和而不同”的最佳组合中了。

柳传志对联想文化的建议是——增加湿润的空气。

柳传志大约深谙水的圆融之道,所以能够深刻意识到中国人更注重内心的精神生活,更讲求调和之道。因此,他对联想文化的建议是——“增加湿润的空气”,进而联想形成了“湿润”的“亲情”文化:平等、信任、欣赏、亲情。从功利角度而言,企业注重员工的人际关系和精神需求,是为了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使管理能够进入最佳的和谐状态,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这实际上已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圆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圆融的深处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合”。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中国人的天性,所谓我们的国民性,是“和合”的分数多过“分别”的。的确,中国人自先古以来便具有“和为贵”、异中求同的“和合”文化传统,所以,“和合”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统一的传统美德和兼收融合的宽广胸襟。

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都以“和”命名,如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门“太和门”、东西两侧的“协和门”、“熙和门”等。殿与门上的“和”字所代表的意义,正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了传统的儒家理念,传递了统治者渴望天下圆融和谐的理想。当君臣从这里出入,“和”字都在随时提醒他们,要以“中正”为基,以“仁和”为本。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有一天,湖南湘乡老家来信说,府上为了盖新宅子,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闹得很凶,甚至还要打官司。老家人忿忿不平,想借助曾国藩的权势压服对方。曾国藩收到信后,想起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的一首诗。于是,他便写了一封长信给弟弟曾国潢,并附上张英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读了曾国藩的信和诗后,茅塞顿开。是啊,“让他三尺有何妨”呢?所以将自家的地界退缩了三尺。曾家的这一举动,让邻居十分感动,于是不仅不再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还将其转让给曾家扩建新宅。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尺胡同”。

一封家书一首诗,就如同“湿润的空气”,为反目成仇的邻居双方化解了仇怨,曾国藩的谦和之心和圆融智慧让人折服。

许多政治家都是运用这样的智慧处理问题的。熊向晖将军在回忆录中,就生动地描述了周恩来总理处理事情的圆融境界。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退役后访问中国,时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的熊向晖陪同他访问中国的8个城市。在郑州,蒙哥马利要去看地方戏,于是,熊向晖便安排他看了豫剧《穆桂英挂帅》。回到北京后,周总理听取汇报,详细询问了蒙哥马利访问期间的安排,包括看了哪些演出。熊向晖向周总理汇报了蒙哥马利看了豫剧《穆桂英挂帅》后,他与蒙哥马利对话的细节:

蒙哥马利:“这出戏不好,怎么让女人当元帅?”

熊向晖:“这是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中国红军有女将军,解放军也有女将。”

蒙哥马利:“我很敬佩解放军,但这有损于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体制,女王是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蒙哥马利无法应答,不吭声了。

周总理听后,就批评熊向晖:你不晓得求同存异?人家无话可说,你就胜利了?

周总理连忙问蒙哥马利喜欢什么节目,熊向晖说他喜欢口技、杂技。于是,周总理嘱咐,马上从北京演出的节目单上换下《木兰从军》,改为口技和杂技。

蒙哥马利后来对中国非常友好。他认为,从长远看,中国作为一大强国的兴起是必然的,符合人类总的利益。

周总理的处世智慧,体现了《中庸》所讲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