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贸工技与产业报国——联想到底往哪里去?

一直比较低调的倪光南先生终于开口了,说出“柳传志的贸工技耽误了联想七年”这样的惊人之语。照这个说法,我的书《我在联想的七年》正好处于这个“被耽误”的年代里,可能是一种巧合吧。在另一端,联想的教父柳传志在前不久召开的联想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上,突然打出“产业报国”的大旗,并希望成为联想新的价值观。又觉得新联想已是国际公司,好像“产业报国”的提法不太合适,但还是加了一句“以后联想确实会觉得缺点什么,不提产业报国了,我们为什么干”?就是说,还是很希望把“产业报国”作为鞭策联想前进的动力。

我们先谈倪光南的问题。倪老先生显然对联想不做技术有一种情结在里面,这是所有了解联想历史的人都非常清楚的。尽管我是比较倾向于倪老的观点的,但也要以新的角度仔细研究一下。确实七年前,柳倪之争后,联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贸工技”道路。我们先假设这条路是对的,那么按照“贸工技”的逻辑,现在应该做的“技”在何方?我们能认为做了几台超级机群服务器(所有部件均为进口)就是“技”了吗?或者提出了一个“闪联”方案(应用层的软件组合)就是“技”了?显然这些距离真正的技术企业差距甚远。在对联想做了多年研究后,我的结论是:“贸工技”理论上似乎有理,但实践中将是走不通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在一个企业从上到下都太习惯于oem的做法后,血液里都浸透着“贴牌”精神,已经丧失了做“技术”的功能。在我的书中有大量的案例来证明这一点:联想的研发人员是如何不屑于动手做活的。所以,“贸工技”说法应该说是从理论到实践均是逻辑失败的,这条路只能走出一个制造业,不可能走出一个真正的技术企业来!

我们再退出画面看这个问题。一个企业走“贸工”道路,还是“技术”道路,本来并无可非议。前者无非是在创业初期会降低企业风险,将企业的规模迅速做大,但是恐怕永远处于产业链的尾端,靠微利生存;而以技术起家者是需要超凡的勇气的,但一旦走出来,就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可能做成“百年老店”。走哪条路是企业领导人自己的选择。但是两者之外,没有第三条道路可选。所以倪老先生也不必烦恼,联想从技术起家,后来又放弃了,选择了“贸工”道路,这只是一种可选方案而已。走下来的结果,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有人说:这不挺好吗?做成了中国pc老大。是的,这没错。但是不要又有人抱怨联想怎么没有技术啊?怎么老给洋人打工啊?怎么老是微利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谁让联想选了这条路呢?

再换个角度。企业要可持续发展,是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倒不一定非是技术,那也只是大多数国际企业通常的选择路径。但是也有例外的,像“坏小子”戴尔就没有走技术道路,而是采取了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靠“供应链”模式创新的捷径,也做到了全球老大。所以我在书中曾建议:联想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戴尔的路来,这可能是比较现实,也相对容易的。但是有一点别忘了,千万别再提“技”的事,别弄成一个不伦不类。其实联想自2004年以来,已经非常明智的在往这个方向走,业务全线压缩到pc、并购ibm pc,都是这个新策略的体现,联想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走下去。

“产业报国”是个老说法了,不知为何柳传志这次再次祭起这个大旗?我倒很想知道什么是“产业报国”?是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制造业?还是靠扎实的核心能力做出个国际一流企业?最近中兴董事长侯为贵在一个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企业不应靠盲目扩大规模来发展。所以“产业报国”是问题仍然要归结到企业发展走什么路线问题。规模庞大的制造业是一种做法,实际上,我国在很多行业领域也确实在以这种方式在运作,世界也正在把中国定位在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如果说,这是一种“报国”方式,那我们只能说,从短期效果来看,确实起到了拉动中国整体gdp的作用。但是带来的长期后果是:我们在用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换取知识密集型产品,可能整船的服装换回来的是一箱集成电路芯片。外国资本家们是很乐得看到这个结果的。我们中国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这种不平等,希望中国尽快从生产大国变成工业强国。要实现这个转变,靠规模制造业恐怕就不行了。这样一来,我以为:真正的“产业报国”一定是以掌握高新技术为龙头,从产业链末端向上延伸,做出一大批真正国际一流的企业来。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联想距离这个标准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即便联想成功的并购了ibm pc,那也是别人甩下的规模制造业,ibm牢牢抓着高端服务器、大型机、核心软件等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而扔下没有技术含量的pc。真不明白美国佬还假模假式地以“国家安全”为由,卡着这个破烂不卖是什么心态?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看我们大家都应该“与时俱进”,放弃一些“情结”,共同研究如何在新形式下,提出一些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