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海尔集团成功借壳青岛海尔面临“空心化”?

【背景】

2004年4月以来,海尔方面已将总价值约15.03亿港元的洗衣机及手机业务注入了海尔中建。海尔中建前身是香港商人麦绍棠控制的中建数码,2000年以来,以海尔内部控股会为主要方的海尔投资通过合资成立手机公司,再将手机业务注入中建数码,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建数码也由此更名为海尔中建。此次注资完成使得海尔各方控制了海尔中建50.3%的股份,海尔集团现任总裁杨绵绵接任公司主席一职。

此前,杨绵绵曾明确向媒体表示,在香港上市有助于为海尔的国际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海尔各项业务、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对于海尔集团理清内部产权关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有重要意义,将利润更高的空调、冰箱等注入海尔中建将是海尔集团成为国际500强的必然选择。

【青岛海尔】

2月3日,青岛海尔董事会秘书纪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纪东表示,此次海尔集团注入海尔中建的是家用洗衣机业务以及持有的飞马通讯(青岛)有限公司35.5%的股权,并没有直接牵扯到国内a股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的主营业务,但将来会不会再将其他资产再注入到海尔中建,要看市场情况而定,现在无法确定。但在2003年初,集团公司就曾发过一个文件曾表示,将来有可能将其他资产注入海尔中建。

记者随后又采访了负责集团资本运作的海尔集团运营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海尔集团、海尔中建与青岛海尔三者之间相对独立,现行存在的状态很正常,以后关系如何变化,目前没有消息。

对投资者担心的“如果主营业务注入海尔中建,青岛海尔将面临空壳化危险”,海尔品牌文化中心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短期内如果将主营白色家电业务一次性注入海尔中建,势必会影响到青岛海尔的发展,集团会充分考虑投资者利益,做到均衡发展。从集团战略来看,不排除未来还有可能向中建注入资产,如黑色家电、通讯产品等业务可以注入,当这些注入的业务一旦做大,也有可能像tcl那样分拆上市,最终还要看股东大会的认可程度。

【第三方点评及投资建议】

广州证券首席分析师袁季:目前海尔集团的各大业务中,空调电子、合肥海尔及合肥洗衣机的控股权为海尔投资发展,洗衣机业务为海尔电器国际所有,而武汉海尔、贵州海尔、顺德海尔、大连海尔等则在海尔集团名下。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由于产权方面的关系比较复杂,直接划转对市场冲击太大,海尔集团一时无法实现在国内整体上市,到联交所上市,主要考虑到赴海外融资更便利。

二级市场方面,青岛海尔2004年整体走势与大盘相似,均为冲高后大幅回落,但“9·14”行情之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表现略强于大盘,今年一月仍有机构护底迹象,至1月31日底部失守,创出4.90元低点,该价格已非常接近去年三季度的每股净资产4.71元。以公司基本面来看,当前股价已呈现投资价值,近年盈利均维持在较高水平,2002年每股收益0.5元,2003年每股收益0.46元,在实施10送2转3方案后,2004年截至三季度仍达到0.239元,按动态市盈率计,低于市场整体水平。

风险方面,截至2004年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2.853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82%。随着股本的扩张,业绩有被摊薄的可能,而在原材料涨价、能源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家电企业鸣响警钟,高额应收款、高额存货和高危资金链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在加大。实际上也有部分企业甚至是原来的龙头企业也出现突发危机,这是当前较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