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校长管理要有“空间”意识

学校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管理的统筹者、规划者、决策者,是学校品牌的代言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笔者认为校长应该保持一定的“空间”意识。

一、要保留一定的决策空间。当今时代,新事物、新信息层出不穷,或良莠混杂,或真伪难辨,在没有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前匆忙决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校长对于涉及学校长远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要谨慎行事,一时难以作出决定的要暂且缓一缓,等把握了一定的走势后再作决策,这时的决策会更趋成熟和理性。同时,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职工对学校发展都有一个逐步认识、认可的过程,校长在决策时不可能找到一个最优方案,最好的方法是以变化应对变化,要为自己预留一个思考和决策的空间,未雨绸缪,多设计几套决策预案,以便视情势的发展随时调整方案。

二、要保留一定的权力空间。校长固然要依靠一定的权力来履行职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因为权力过于集中,不仅容易滋生腐败,而且还容易压制下属的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学校班子成员和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他们可以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任务,校长没有必要每件事都亲力亲为。校长的工作成效不在于自己做了些什么,而在于引领和鼓励教职工去做什么,去做好什么。校长特别要从对权力的迷恋中走出来,学会理性授权,适当放权,给班子成员及教职工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这也是促进他们迅速成才,促进办学效益迅速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要保留一定的管理空间。在管理过程中,校长必须按照一定的管理思路,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管理目标。但如果把这些制度单纯作为学校管理的法宝,用制度强调权力与服从,对教职工管得过细、过严、过死,那么教职工反而很难放开手脚大胆做事、创新工作,也很难形成个性特点和个体特色,有时反而会在某个临界点失去控制。因此,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宏观控制、解放时间、开放空间、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让教职工跳出“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的圈子,进入“规范化、个性化、效益化”的境地。同时,校长要懂得运用方圆兼顾的艺术,做到既不失之于软,有一定的灵活性;又不失之于硬,有较强的原则性。长此以往,必能达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的管理境界。

四、要保留一定的人际空间。校长与教职工之间固然要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因为过疏会拉大彼此间的距离,产生感情上的隔膜,有时还会失去合作和支持。但在管理过程中,校长与教职工也不可过分亲近,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距离过近,关系过于密切,可能会在待人处事上失去公正。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使校长表现得庄重从容,处事公平洒脱,获得教职工的尊敬。当下“裙带风”盛行,“圈子病”流行,其实都是一些领导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缘故。校长与教职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奉承,又可以有效地树立并维护校长的权威,不让亲人、近人影响和干扰自己的思维和决策,排除工作中非正常的感情因素的困扰,从而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另外,校长还必须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慎重选择交友的对象,注意自己的交友方式。

五、要保留一定的生活空间。有些校长,他们放弃了家庭和节假日,一心扑在工作上,以加班加点为荣,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校长尚且如此,教职工自然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牺牲奉献精神固然可嘉,但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一个只会工作不会休息的校长不是一个高明的领导。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经说过:“那些整天加班加点的人是最没有智慧的一类人。”其实,工作与生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处理好了,二者会相得益彰。一名成功的校长,既应是干事创业的领航者,也应是健康生活的示范者。所以,校长要更新观念,积极鼓励教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努力工作,工作时间外享受生活,给大家提供一个充分放松身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取得最佳的工作绩效。处理好工作与休息的辨证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种领导责任,也是一种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