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校长负责制下实施师本管理的角色转换

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管理并不是专制型的管理,其本质应该是人的管理,我们觉得教育的管理需要一种以教师为本位的全新的理念与模式,校长的角色定位必须建立在师本意识的实施基础之上。

一、面向教师的管理是师本意识实施的基础

首先,面向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应是一种开放的管理

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这种开放与以往理解的物质生产和经济交往的国际化、世界化有所不同,它是由高科技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全新意义上的开放。作为智能化的技术,信息技术内含着人类的高级文化或高级智慧,拥有信息技术的人,获得了文化接受和文化传播的优先性、自主性,突破了信息交流的地域性、封闭性,使自己置身于开放的、与他人平等的交往环境中。因此,我们应当建设一个高度开放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教育管理平台,创造一种崭新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关系。它一方面利用国际互联网络,让管理系统中所有成员共享超越时空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而突破传统管理体系中管理者或领导者对资讯的垄断,提高员工对管理的卷入程度,另一方面,又通过校园互联网络,实现领导与教师(包括班主任)之间、领导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平等、高效的互动。这样的开放式的管理,不仅满足了人的新的交往需求,而且也对提高人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等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面向教师的管理应是一种情境的管理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高度流动、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置身于变化环境中的人必然形成所谓的“海洋型自我”(指能适应、驾驭乃至祟尚变易)的文化人格。于是,“情景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了。它主张用灵活的、随机制宜的管理取代传统的、僵化的、程序固定的管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情境教育”的思想,主张教育要“以情感为纽带”、“以创造为核心”、“以审美为境界”、“以活动为途径”等等,其实也适用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我们称之为“情境管理”。它可以说是对西方的“情景管理”的一种拓展与超越。它既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情感巨大效能的管理,又是一种高度重视创新的管理。我们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尊重老师的情感需求,努力用真诚、亲善的情感沟通人、理解人、感化人、尊重人、激励人,从而形成人的身份感、自尊心和工作热情。为此,我们通过营造宽松的工作情境,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潜能,鼓励全体教师充分利用自我的智力资源,参与到学校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教育创新)中来,使学校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素质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走向自我完善。

第三,面向教师的管理应是一种和谐的管理

现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更是一个孕育着共生与和谐的渴望与憧憬的社会。与环境的和谐,与自身的和谐,与群体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已成为教师的最高追求。这种追求也必然地要反映到现代教育管理中来。因此,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那种片面的、单向的、失衡的约束关系、服从关系、指使关系、一统关系,在关爱、鼓舞、对话、协调、培养、呵护、认同等新形式的互动中实行和谐的管理,实现管理的和谐。

第四、面向教师的管理应是一种价值化的管理

任何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人格心灵的体现。教师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最终形成和完善正是以此为核心标志的。因此,理想的教育管理不应当停留在物质层次、技术层次、事务层次、行政层次、制度层次上,而应当致力于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学校智慧乃至于学校哲学的建构。多年来,我们看到许多学校将教育现代化建设、组织制度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教育人文价值的追求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校环境积淀着陶冶性情、激人奋进的文化内涵,领导行为透射着锐意进取、廉洁自律的精神风尚,教师群体涌动着献身教育、自主创新的生命力量,学生文化展现着生动活泼、健全和谐的自由灵性。这正是我们需要着力追求的。

二、师本意识实施中校长角色的超越

基于这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化需要的、能促进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管理理念,从管理实践看,在校长负责制下,校长的角色定位应该超越一般的管理者的角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并能真正促使师本意识的贯彻与落实。

首先,校长应成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设计师

南宋诗人朱熹曾有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长的管理知识也如一块方塘,如果不博采众长,没有源头不断流入,其管理质量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因此,校长实际上就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设计师。要真正成为一所学校的好设计师,以下几点是不可缺少的:为学校发展、为教师成长、为学生成才,校长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校长成为学校发展战略设计的根本前提。换句话说,只有这样,才能是一名真正的一校之长。同时,校长还须掌握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基本技术,熟悉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常一个学校的发展战略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校面临的形势与环境分析,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针与措施;学校发展战略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的评估;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应遵循规模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校长应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的导师和学术带头人

要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水涨船高。现在很多校长都比较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在师本意识为管理理念的新背景下,校长更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按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办事,才能办好学校。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校长在实施领导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应结合工作开展学习和研究,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在政治上和业务上努力学习的榜样。也即校长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才会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才会实现学校的使命。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既作为教师又作为教育者的技艺,才能充当教师和学生的优秀又有威信的指导者。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组织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师。"因此,校长必须有献身教育的精神与热情,这是能否成为导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校长应成为校内良好舆论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主宰

学校也是一个充满人际关系的场所。学校管理关系包括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校长不但要处理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处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校长必须协调好校内外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以形成集体的合力,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特别是在学校,校长和老师的关系既是同行、同志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和学生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因此,校长必须承担起校内良好人际关系倡导者和建设者的重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等于一团和气、没有不同声音或反对意见。为充分体现朋友的角色作用,校长必须与师生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关怀、激励、劝说、疏导、诱发等方法平等地对待师生,使自己和师主员工之间达到心理相容,心理互换和心理平衡,产生特殊的教育效应。

第四,校长应成为教育管理中的合作者

这其实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教育管理的提升,是在制度管理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师本意识的进一步完善,合作式教育管理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始终渗透多元化的因素,通过多因素的合作、沟通、协调等方式,对所施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办学水平,进行较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行政决策者和管理对象改进各自的工作提供双重依据,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合作式教育管理特别强调了"合作"二字,故除达到一般化教育管理的目的外,还兼有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效益的目的。它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前提下,在管理过程中使多方处于平等地位,真正做到密切配合并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从而实现多方协同活动的民主过程。在这里特别强调听取被管理对象的看法和意见,给予教师多种表达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促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翁。在这种合作中,教师与校长的地位是平等的,是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平等的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校长角色的转变与师本意识的实施是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责任编辑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