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的一点探索

在我国,学校教育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则是学校总体结构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在学校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健康、生活等工作的老师,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充当着“班集体灵魂”的角色,肩负着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双重重任。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要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地培育,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尤其是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用“心”沟通,用爱撑起学生心理的晴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从学生进入学校,师生交往的方式将给学生带来深层的情感体验,产生喜、怒、哀、乐、忧、恐、悲等各种情感。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上,班主任治班辛苦劳累,事必躬亲、严加督促,但有时,班主任严厉的要求、苦口婆心的教育,却可能招致学生情绪的对立、内心的怨恨。所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沟通方式不仅仅是治班的关键,而且是育人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善于用仁爱来构筑师生间的桥梁,消除隔阂,融化坚冰。

1.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是一种品格,是对他人人格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尊重是一缕春风,可以化解他人内心的不良情绪;尊重是一种期望,可以激励他人奋发前进。教育也是一种尊重,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对教师基本品德的要求。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有个性的,是千差万别的,难以用一个模式、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因此,我们在教育管理中,首先必须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宽容并理解每一个学生。对成功的学生给予尊重,是表明自己对学生成功的祝贺、赞美和激励;对失败的学生给予尊重,是表明自己对学生失败后的安慰、鼓励和鞭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健康的发展中发挥潜能。可以说,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真情,尊重构建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尊重表达的期望,更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作为一名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就要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处境,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价值来考虑问题,而不能想当然,不能用自己当中学生时的想法来简单地代替当今中学生的想法。尤其不能在公共场合,哪怕是无意识地用羞辱的语言去刺激学生,否则,在学生面前,你就将失去教育的基础和权力,招致学生的反感,堵塞进一步了解学生、获得学生信任的道路。班主任只有放下架子,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传统模式,与学生交知心朋友,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学生才愿意向班主任吐露心底的秘密,班主任才能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得教育学生的最好契机。

2.创设和谐美好的育人环境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力量”、“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的形成、职业的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教师以爱育人、以情动人,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接受你的关心和爱抚,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要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和家长的放心。也只有教师充满爱心,坦诚相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教育不是在他人头脑中打下一个自己的烙印,而应在他人的心灵上点燃一盏发亮的明灯,使他们由自卑变得自信,从迷茫走向成熟。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没有歧视,没有偏爱,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心,能够放得下班主任的“架子”,洗去脸上的“古板”,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与他们一起迎接欢笑,一同承受苦恼,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对待学生的弱点、缺点以至错误,要给予真诚、热情、严肃的批评、教育和帮助,而决不能歧视、讽刺和挖苦,同时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学生在遇到失败、受到挫折时,班主任还应及时地表示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感觉自己身处于一个和谐美好的班级环境中。

二、德高为范,为人师表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俗话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学生由于生理变化方面的原因,心理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在周围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在这关键时期,学生非常关注教师的一点一滴,而且刻意去模仿,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的举止影响太大了,尤其是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多的班主任,更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班主任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崇高的师德,言传身教,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敬佩,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三、寓教于无形

十几岁的中学生,正处于叛逆心理最强的青春期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因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成人感增强,急于摆脱父母师长的监控,但思想和行动又未脱稚气,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处事并不成熟,容易犯错。这时候,如果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易使他们对师长们呆板的说教难以接受,产生反感,甚至走向师长们期望的反面。因此,如何于无形中实现教育,即要让其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成为班主任在工作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1.发挥集体舆论的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有共同的正确舆论及良好班风。所谓集体舆论,就是集体中的那些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一致的意见和态度。它以议论和褒贬的方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是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意见和态度对每个成员来说具有心理上的制约作用。比如,当学生违犯了集体的行为规范时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在舆论的压力下他会变得规矩起来,再如,当某个学生以自己的优秀事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