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楼市、股市泡沫能否在破灭前夯实?

作者:戴欣明

(本文发表在深圳商报2007年5月18日星期五 c4地产版)

“跷跷板”失效了?

(2007年05月18日深圳商报的序)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请允许再次引用这一泛滥至庸俗的狄更斯名句,来形容深圳的投资热潮。

全民炒股已经成为现实。5月9日沪深股指全天走出大“v”字形,最终强势突破4000点大关,成就了中国股市的历史新篇,两市接近4000亿的成交量,一天42万户的投资者开户数业也刷新了历史记录。

同时,深圳楼市高烧不退,历经重重调控依然无法阻挡房价的热情。龙华、龙岗相继破万,曾经洼地被陆续填平,关外非中心区域也在近期普遍上涨,各种地产概念的层出不穷,各方因素的集体炒作,深圳房价正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楼市见顶,股市井喷,火爆的投资气氛,瞬间将曾经楼市股市“跷跷板”的理论抛诸脑后。楼市股市“跷跷板”在深圳就此失效?这样的狂热投机局面,还要持续多久?

本期专题:楼市股市同显疯狂置业投资急需理性

(2007年05月18日深圳商报编者按:)

散户前赴后继,资金如泉涌入,题材此起彼伏,消息漫天飞舞。这轮提前到来的股市高潮,让全民沸腾。市场上的主流声音这样描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赚钱时代,请记住:“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股市如此之疯狂,楼市又何尝不是如此,春交会后,深圳楼市迎来了一个“攀升”时期,个别楼盘一周上涨7000元。深圳楼价一日三变,投资获利空间变窄、租难抵供等泡沫信号实实在在考验着高位接盘者的心理承受水平。如何理性认识当前楼市,股市?本期博客专题为您导航!

楼市、股市泡沫能否在破灭前夯实?

作者:戴欣明

房地产市场与证券市场历来是个翘翘板,此跌彼涨,而这次实现首度联涨。在房地产市场疯涨进程加剧的时候,证券市场开始上演“生死时速”,甚至有很多人要把唯一的一套房卖掉去投身股票市场,唯恐达不上这班“巴士”!同时观望楼市泡沫越来越大,可就是不破,虽然房价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节节攀高,超出所谓的警戒线几倍,但是“泡沫”依然,可以称为“准泡沫”;这或许就是中国的特色,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整体泡沫状态。我到是认为,泡沫可以唯人的意志为转移。

近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经济在世界竞争力排名中上升到15位。道指今年以来第21次创出历史新高,整个全球股市牛市冲天…全球经济正在迅速增长。在一个发达的经济社会,投资渠道的畅通是经济良性发展的表现,资金都应该找到合适的出口,在长线(以制造业等为主)、中线(服务业,地产服务等),短线(热钱投资渠道为主,比如股市)上合理分配。房市、股市联动无疑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表现,也显示出在经济发展中资金流动性过剩,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积极措施用来抑制流动性过剩问题,比如央行自去年以来已3次加息,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近央行宣布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11%。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表现为“准投资者”与投机者充斥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唯有“做事者”与真正的投资者缺乏。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发展本来就不容乐观,股市制造的烦躁更是雪上加霜。发达国家在产品与服务上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稳步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其经济基础,股票市场是为之服务的。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们已经意识到这点,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很多方面已经成熟化运转…像美国房地产,通过调整利率等手段就能有效地调控。我们现在正好相反。“联动”预示着经济发展中,财富得到迅速聚集的同时,过剩资金没有更好地投资渠道。现阶段经济的特点是没有很好的产业支持;也不知道我们那些产业是完善的,投机风自然高涨,只有劳动力廉价,形成的制造业不过是发达国家的大加工厂,所谓的“自主产品”的“芯”还是人家的。一夜暴富之风盛行,思想极度兴奋;同赌徒没有两样。在股市中莫名其妙地赚几倍钱的人,口气在恍惚中开始气吞山河了;在股风吹动下,让一些没有能力进楼市的“卖茶叶蛋的阿婆”也荡起涟漪般地翼动起来,也如培训师一样念念有词。这种“两市联动”明显有隐含的危机,让本不安定的社会中蓄积了一股暗流,就像海底深处的大地震,可能引发的是剧烈的海啸。同时有一点也是明确的,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两极分化在某个阶段中加剧是正常的:这或许能解释我们的泡沫为什么还没有破的原因吧;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有些发达国家的泡沫警戒在我们这里不适用有它的必然。这一点是我们值得安慰的;也能让我们清楚认识现实。

就经济整体而言,这种联动预示着更大的风险,也影响到其它行业。诸如,一杯咖啡的直接成本3元钱,卖30元还无利可图的时候(间接成本加大所致),这说明我们的广义服务业的发展也在风险中运行。……还表现在招不到“像样”的人,说那些人去了房地产业,有的去炒股票了。

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应该是个生产与服务单位为主的社会,相互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获得的利润。“两市联动”中也暴露出我们的产业结构与产业链的不完善,需要“再定位”中调整。虽然房地产牵动至少58个产业…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楼市、股市应该是我们“社会产业链”中的几个关键的环节而已,不应该是全部。如果钱不能用来更多地从事生产与服务;生产与服务我统称为“做事者”,表现出来的就是浮躁。房子失去了居住意义变成为了投资工具,上市公司的股价哪些能反应真正的公司业绩…这成为“干炒牛河”,越炒越松,我们的经济就不能夯实,泡沫只能再聚集,直到破碎为止。有利的一面就是我们现在还有机会在泡沫破碎之前夯实。

当务之急是在加快经济体制建设步伐中实现撑竿跳,要跑在“事情”的前面,也就是让泡沫转化成价值。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这么多年都是市场行为远远快于政策制定者的思维,在加上政策出台的滞后性,市场制造问题的速度大于政策解决问题的速度。楼市发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这就需要我们防患于未然。我们看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也是,从这个微观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发展中的企业首先盯在利益上,当管理影响到利益再获取的时候,开始从自身找原因,从而发展企业;发展中的经济如是。管理社会也是如此,正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个前提是“修身”;“修身”就是提高管理者发现与预测问题的速度要快而准,而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现在有很多现成的经验与有识之士可以让我们来整合,从而实现“有效调控”。进一步讲,调控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一起入手。具体“调控”到企业管理层面,以及宏观政策的合理引导这两条路上来,特别是企业层面,是我们调控时被长期“忽略”的,认为从宏观角度就可以解决问题,反而问题越来越多:问题在于企业运营者的思维的前言性已经冲破了政策的包围圈。或者说要把企业这个社会的“重要单位”的思想端正,这样整体社会的管理思维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进程,只有搞好这个“小家群体”才能对整个的市场有利,包括了解他们的想法…要循循善诱,而不能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来个强制性政策。这一切都应该是正常的经济社会呼唤有效与理性并存的投资时代的来临时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