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班级管理中的责任感教育

班级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学业和前途。它对合格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地位和声誉,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神圣使命。这一使命要求班级管理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责任感表现为对责任的认知、对责任的态度及履行责任的行为效果。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无不与责任有关。就职业而言,各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班级是大社会的缩影,很具体、很通俗的责任现象也如大社会一样随处可见。教室整洁或脏乱,认真学习或混日子,劳动实习热情投入或逃避……无不与负不负责任有关。近年来由于受某些不良思想影响,部分学生学习不专心,对社会、对国家、对集体、对家庭、甚至对自己都缺乏或丧失了一种应有的责任感,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非常必要。

一、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要让学生清醒地知道自己活在世上究竟想要什么,也就是志向、追求或叫理想、信念。因为,一个人只有认清了他在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他才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充实和平静,他才会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一个70岁靠拾荒生活的老爷爷,收养了一个不足周岁的弃婴,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但他生活得很充实,他满怀希望,因为他怀着一种不移的信念,无怨无悔地承担着这个美好信念带来的如背负大山般的责任。人一旦认识到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就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能在包括家庭等一切社会关系上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还要让学生坚信,“要想得到最好,必须做得最好”。学生学业优秀,综合能力强,就会在未来岗位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反之,职业就会无着落。何以面对已成年的自己?更何以面对渴望自己成才的父母?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学无术”怎担重任?针对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的情况,可以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如奖学金、作业评优、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造成一种竞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针对浪费、大手大脚、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的不良行为,组织学生到贫困家庭调查收支状况,结合实习到农村参加劳动,或休息日到同学家里帮助干农活等,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境。针对“不要钱不打电话、不写信”的家庭冷漠,组织学生探望家长,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搞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以此体验亲情的可贵。还有,一学期必须向家长汇报一次个人支出情况,并且由家长反馈给班主任。组织勤工俭学创收等,让学生学会对家庭经济负责。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对集体负责的团队精神

全美国最大的化妆晶公司董事长冯丽·凯,在她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中满怀深情地告诉读者,“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被管理者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感到自己的重要,就是说他负有集体的责任,集体不能没有他。因此“授权”也就是分派责任,就成为管理者惯用的成功方法。班主任“授权”的做法是:带领学生讨论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包括奖惩办法在内的《班规》。按班委、兴趣小组、科代表、专项负责人仔细分工,合理搭配人员,力争人人有“岗位”。这样做一是可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密切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增强了团结,又可避免班委负担过重,还可以把班主任从日常烦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重要的工作。班主任工作过细、过勤、过具体未必等于高效率,有时反而会助长依赖性、惰性、责任淡漠性。二是可避免“责任分散效应”。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责任的认识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面对任务时,他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而许多人面对任务的话,责任就由大家分担,就会造成“责任分散”“集体冷漠”的局面。为什么龙多不下雨?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责、权、利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获成功?原因人人皆知。用分派责任、落实任务的方法培养责任意识,从“扫一屋”做起向“扫天下”的境界迈进。今天的学生如能对集体负责,明天就会对单位、对岗位负责,就会富有敬业精神,毕竟习惯是靠教育培养、靠反复实践养成的,责任感也一样。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学会生存”之后,又在1989年提出了“学会关心”的主题,指出:“青年应从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经济、关心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家庭、关心同学和同行。”班级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方法,让未来的建设者们了解主要的社会问题。大到国际论坛、社会专题调查、时事评论、公益活动、革命节日纪念活动,小到读报刊、看影视作品、听新闻、写作文等,让学生逐步体验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人一旦感受到自身的使命和权利,就会变得神圣起来,就会自觉地承担起改造自我及改造社会的责任,视野由此变得开阔,脑筋也随之豁然,就会走出“小”我的圈子,就会认识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经济腾飞与自己息息相关,就会自信对社会负责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努力学习、支持改革、融入社会、塑造自我,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2001年9月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应作为责任意识教育的宗旨。

经过社会公德调查,一个调查小组在《社会公德调查报告》中这样结论:“整个社会肌体实际上是由许多循环系统构成,工、农、商、学、兵、衣、食、住、行,每个人都参与无数循环系统,每个循环系统都有无数人参与,各系统彼此独立又环环相扣。可以极端地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负责任,都自私自利,教师放任学生,误人子弟;农民不管粮食、蔬菜有无公害;火车随意不正点;医生马虎潦草,草菅人命……这个世界将会何等恐怖。反之,如果人人都能遵守社会公德,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不用讲什么大道理,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在社会上生存,遵守起码的生存规则,无需太崇高的理由。”能从社会实践中得到如此精彩结论的学生,能对社会不负责吗?

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增强自信心,成为学生进步的诱因。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个人在集体中恰如其分地成功扮演某种角色时,可以同时产生两方面的良好心理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