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航天产业:80公里外的暴利行业

主持人刘敏慧

嘉宾华夏证券郑贤玲;海通证券黄义志

航天产业触手可及

主持人:按照定义,高度一般不超过30千米是航空活动,大部分航天活动发生在在80千米高度以外。80千米以外的航天产业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郑贤玲:航天产业实际离我们日常生活非常近。40多年来,由于卫星的使用,使通信广播、资源勘测、环境保护、气象预报、导航定位和大地测量等领域的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还有一些新材料和新药品在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无噪声和持续失重等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空间站进行试制和加工。

例如俄罗斯、美国均在空间站或航天飞机上建立专门的生产车间,进行了长期的空间生产试验,成功地生产出了半导体、光学玻璃、各种合金、陶瓷和超纯蛋白等产品。美国一家公司仅1990年就在天上生产了40千克优质砷化镓,每千克价值达100万美元。如果在地面上生产,一方面投资巨大,另一方面受重力影响,产品质量差。美国1984年在航天飞机上还生产了一种用于电子显微镜、微过滤器的聚苯乙稀乳胶小球,它在地面生产的最大直径只可做到2微米,且不同材料分层严重,小球质量无法保证,而在天上生产的小球直径可达4.98微米,材料混合均匀。几年后这种小球就形成了年产值达3000万美元的产业。

太空还是理想的提纯疫苗的纯化工厂。据测算,在天上生产药物一个月的产量相当于地球上同样设备的20年的产量。

由于航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值和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辐射作用及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性和交叉融合性,因而可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据一些研究机构的多项研究评估认为,各国政府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产出比为1∶7至1∶12之间。也就是说政府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未来几年至十几年内得到的直接和间接回报大约为7~12美元。

辐射效益远高于直接效益

主持人:现在人们热议的航天经济外延究竟有多大?

黄义志:航天产业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是高效益、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产业,其产业链也十分庞大,从能源、钢铁等到食品、农产品、玩具等等无所不包,蕴藏的商机巨大。其外延甚至可拓展到广告、品牌营销等。如“神州五号”发射时,很多精明的商家纷纷“搭车”,一时间从牛奶到润滑油,各种打着“航天食品”“航天品质”“航天科技”旗号的商品纷纷热销。

对老百姓来说,航天育种产业化产生的效益可能最直观。到目前为止,国内共有17个品种的“太空食品”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认可,可以大量培育并上市消费,其中有水稻、小麦、大豆、棉花、莲子、青椒、番茄、灵芝、西瓜等,尚在实验阶段的约有50多个品种。太空育种,几乎是航天产业的众多“搭车”者中最简单的一个。航天育种作为一种诱变技术,它使作物本身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这种变异本质上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然变异没有区别,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变异过程,不存在安全问题。而我国太空育种的食品大规模面市尚需3~8年。

更为高、精、尖的空间生命科学与微重力科学、太空旅游、空间材料学等领域仍处于由政府投资研究、试验和探索阶段。如果能有突破性成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将可能出现质的飞跃,这是用数字无法衡量的了。

事实上,航天工程的辐射效益远比其直接产生的效益要高得多,有助于提高中国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和资源调度能力,因此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然是巨大的。

航天产业步入辉煌期

主持人:当前中国的航天产业规模在1200亿人民币左右,占gdp的比例还不足1%。对比美国航天产业占gdp的8-10%。未来中国航天技术将对中国gdp发挥多大作用?

郑贤玲:由于航天系统的统计数据不对社会公开,对航天产业的预测尽管很难做到精确,但可以把握的大趋势是:我国在1999年-2003年之间在全球发射总次数中占有6%的市场份额,而在2005年55次的发射中,中国成功发射8次,占全部数量的14.55%。在神州6号飞船和第二颗商业卫星的发射之后,我国已经制定了3-5年内的登月计划和空间站科学计划,这意味着我国航天活动将在21世纪头10年进入密集时段。

从全球看,世界范围内卫星直播业务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2001年全球卫星电视直播营业额为239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增长到455亿美元;遥测市场预计2005年可达600亿美元,预计今后5至10年内市场还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随着我国国防战略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借鉴俄国、美国的“天军”发展方向,我国航天企业面临未来5-1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机会。

黄义志:未来航天产业的发展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整体而言,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施之于民用方面仍然相当不足。中国航天商机至少已有每年千亿元的规模,但商机的集中释放可能还需等待体制革新。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两个1000亿元的目标,集团公司总资产在2005年前达到1000亿元、总收入在2010年以前达到1000亿元。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

以“神舟”系列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处在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展望未来,在“三步走”的后两个阶段,中国将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在2010年前实现宇航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2007年左右),实现空间交会对接,并最终在太空中建造一个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并为未来的“嫦娥”探月工程,逐步开展深空探测研究作好准备。尽管目前很难准确测算出航天究竟创造了多少产值和利润,但是今天的百姓生活已经一刻也离不开航天科技。

军工企业仍是产业中坚

主持人:目前国内已有部分社会企业加入到航天产业链中,未来在民用化过程中,是否可以期待社会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郑贤玲:我国航天企业尽管经历了一些产权改革,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仍然依照40多年前的分工来安排生产的。其中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以战略性产品为主,航天科工集团主要以战术性产品为主。但具体到配套产品,如推进系统、测控系统、制导系统、战斗部系统、弹体等在系统内均有严格的分工。我国到目前为止只有原材料和通用机械基础件电子元器件向社会采购,加上欧美国家对我国的军售禁令,所以,实际行业内竞争非常有限。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装备的信息化配套系统将集中在国家安全部门控制的航天企业,行业内竞争非常有限,产品销售基本上以政府采购为主,毛利率较高。

航天产业化将使得社会经济企业和军工企业进一步融合,中国航天企业寓军于民的战略方针将提高我国航天技术的应用效率,但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武器中的系统工程开放程度将相对较低。而以航天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可拓展的民用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随着寓军于民政策的不断深入和航天产业化的市场推进,军事航天类企业将更加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拓展民品市场,寻求更广的利润空间。

新闻链接:

美国“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2005年8月10日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对全球航天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评估结论如下:

一、2004年全球航天和卫星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为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有望超过1580亿美元。

二、全球每年用于航天系统开发的经费超过180亿美元。

三、美国国防部军事航天领域的开支已从2000年的大约150亿美元猛增到目前的22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增长到280亿美元。

四、印度和中国正加入到美、欧、俄、日等航天大国行列,成为拥有完全独立自主航天能力的国家。

五、卫视直播业务已发展成为年收入达400亿美元的全球性市场。

六、卫星无线电广播(即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和gps定位与跟踪业务正在成为新兴的热点市场,每年营业收入正以数十亿美元的增长幅度在迅速攀升。

七、美国和加拿大在2005年成功开拓面向北美消费市场的卫星宽带业务将使商业基础设施的市场大为改观。

八、太空旅游市场的发展对航天产业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但真正的太空旅游业务也许在2010年之前不会出现。

该报告指出,现在正是(投资者)进入航天和卫星产业的好时机。无论是把重点放在军用、民用或商用航天活动上,都会有许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