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摘 要: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风险,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和具体形式出发,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新巴塞尔协议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11-0043-0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和金融行业竞争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操作风险的日益严重,使商业银行即便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影响。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资本计量与监管范围,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这标志着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但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仍然问题颇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造成的案件层出不穷,损失相当惨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2007年1月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与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及具体形式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需要对客户做出补偿或赔偿,以及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作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主要形式:

1.组织风险。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组织风险包括治理结构?文化?沟通?项目管理?外包?持续经营和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此类风险主要由于管理层的变化?项目管理行为?企业文化和沟通等方面原因引起。

2.管理风险。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

3.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从而使得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在银行业的应用,在便利普及用户同时,风险也不断增加。

4.法律及制度风险。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

5.外部风险。包括实际环境?诉讼和欺诈等导致的风险。风险来源于欺诈或外部机构对本公司的起诉以及机构及其代表缺乏人身安全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因素分布

综合来看操作风险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风险,国内的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违法行为(31%)?流程设计不合理(26%)?外部欺诈(22%)和操作失误(10%)这四个方面,其中最大比例的是违法行为,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分布除此四个之外还有越权行为?系统失灵?突发事件等。可见,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所有产品?所有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机构和岗位的人员都是操作风险的控制对象。操作风险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应该是对人的管理?对流程环节的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给国有资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紧随这种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存在着一系列认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疏于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制度规则?认识水平都比较低,尚未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认识,既不了解操作风险的内涵,也不掌握操作风险的边界。将操作风险仅仅停留在内控和审计的层次上,从未量化计算度量。银行内部缺乏严格的风控机制,对引发操作风险的行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

(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定性管理阶段,依赖专家管理,主要手段是质量控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对如何定量计算分析操作风险知之甚少,在开发和运用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模型上基本属于空白。国内目前采用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基本上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我国很多银行几乎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权限上又与其他部室平行设置。其权威性的不足致使对总行?分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

(三)操作风险控制体系亟待完善

大多数银行往往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的政策标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总分支行制下的直线职能制削弱了内控力度,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四)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一是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二是电子化手段缺乏,内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操作风险的数据积累不足。由于产权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原因,银行不但没有压力披露操作风险事件,相反却有主动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另外,由于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行业数据和公共外部数据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也影响到风险计量和管理决策。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的策略分析

鉴于我国金融业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的特征和现状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当前还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覆盖并有效识别和控制各类操作风险。因此,应当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重新对操作风险进行认识,并不断建立健全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一)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须逐步构建符合新巴塞尔协议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关系?科学规范的现代银行制度以及合理的治理结构基础上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接受银监会的监督管理。最后,接受来自市场上的存款客户?投资者和有关债权人的压力。这其中,银行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最大的操作风险往往在于其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不当管理或运作习惯,而这些都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所以,首先要健全内控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每一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监控,每一种业务都有管理规范,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其次,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风险报告系统,对银行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最后,在有效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银行应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

(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资本约束

经济资本是相对于监管资本而言的,是一种最后的保障机制。它需要对风险精确度量,但在实践中这是最薄弱的环节。巴塞尔委员会考虑到目前银行的实际风险管理水平,要求使用初级度量法提取监管资本。伴随着对操作风险研究的深入,度量法应用的拓展,银行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及管理程序的特点,建立使用的模型,是自己的历史数据,计算出自身操作风险所需要的经济资本以抵补损失,这样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四)通过采取风险转移的措施缓解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损失事件以一定的费用转移给外部团体或者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抵御风险。风险转移的具体形式包括互换?对冲?保险?担保?合约?证券化和项目融资。改变资本结构的具体措施可以是提供更多的资本?降低债务水平?降低操作杠杆?经营分散化?自我保险等。操作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采取如抵押?担保?金融衍生品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保险?融资等手段所实施的风险转移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j].《金融论坛》,2004.2。

[2]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体系》[j].《上海金融》,2005.5。

[3]杨岚.《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探析》[j].《时代金融》,2007.2。

[4]孙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7.1。

[5] bcbs.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押 a revised framework[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july, 2004

(责任编辑 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