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堂的关注始终放在课堂教学上,教学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始终放在课堂教学的过程、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很少关注对课堂环境和课堂管理的研究。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给予过去二十五年教育管理方式精辟的描述:“把大量学生(原料)聚集在集中型学校(工厂)里,由教师(工人)加工,整个观念完全是工业社会思潮的表现。教育的整体管理等级是仿照工业官僚制模式发展起来的,把知识组成永久性的学科是以工业社会的设想为根据的。孩子们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安排在指定的位置上,铃声宣告着时间的更替。年轻人刚走出这种教育机器,又走进工作、角色和制度等结构与学校相似的成人社会。”在我国课堂教育实践中,人们对课堂管理的认识大多都停留在“课堂教学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上,仍然是重点研究以教师为中心的各种教学策略和处理课堂问题、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策略。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加速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教育研究的触角极大地向前延伸,导致了教育科学的融合、分化、碰撞和消长的新形势。课堂管理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也由孤寂而愈益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与传统教师中心的课堂管理理念不同,当代教育改革逐渐确立了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在这种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是课堂管理的根本宗旨,这是一种充满尊敬、关爱的管理,这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管理,这是一种没有了强制和灌输的管理。在这种管理中,学生不仅仅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的主体;在这种管理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陶冶,最终得以全面培养。

一、人本管理课堂的基本内涵

人本课堂管理,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管理。它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所拥有的独特文化背景、学生的现实基础、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经历等给予充分的尊重,强调对学生情感、兴趣、思想和经验充分表达的鼓励,对学生的潜能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信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做出决定,自己对行为后果负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创造一种没有威胁感,和谐的团体气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主动积极发展着的个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独立和尊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身心素质,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确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教育完整目的观的核心,也是对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要求。

2.人性化课堂管理观念的确立

课堂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维持良好的纪律和秩序,其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才能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呢?在此提出对课堂管理的概念。

(1) 追求有序、自由、快乐、高效和创造的课堂纪律观。现代纪律理论强调,课堂纪律不能只看形式上的热闹或安静,而应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由;好的纪律表现为热闹与安静的有序转换、自由与严格的和谐“放”与“收”的辩证统一,是“形散神不散”的纪律,是学生在对学校纪律认同、接纳和内化基础上对纪律的超越。

(2) 课堂生态管理观。生态的观点,强调把人、自然、社会都看成是具有内在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生态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平等性。从这个观点出发,生态式的课堂管理主张师生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追求课堂管理的整体功效,而不仅仅是管理中某个方面的效率或某个组织、个人的成长。

(3) 促进性的课堂管理目标观。课堂管理目标通常表现为两种取向,一是规范性目标,也称维持性或保障性目标,一是促进性目标。规范性目标注重课堂纪律和秩序的维持,从而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此不同,促进性目标不仅重视纪律和秩序,而且更关注通过课堂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推进课堂不断地生长和学生生命的发展。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和促进性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最终价值追求。那种为规范而规范、为秩序而秩序的管理目标观是错误的。正因如此,近年来,课堂管理越来越从注重规范性目标转向注重促进性目标,并通过促进性目标达成规范性目标,实现二者的统一。当然,这并不是要废除所有的课堂规则、制度和秩序,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以强迫纪律和表面秩序为目的的管理体制,真正促进课堂的有效生长和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以人为本课堂管理的策略

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策略,就是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生化”的管理,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成长。

1.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得以进行的各种内部条件的综合,是课堂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温顿与比里在《自我价值与学校学习》中指出“缺少学习动机、消极的自我态度以及学业失败,主要是由不恰当的学习环境造成的。根据学习理论的分析,我们应该通过改变课堂学习的环境来减少学生的失败,并由此增强他的成功动机。无数的实验证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良好的课堂环境必然有助于合理地利用课堂活动时间,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相反,不良的课堂环境必然会引发学生的行为问题,造成课堂教学和管理效率的低下。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提出一个观点:每个学生在满足个人和心理需要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运用欣赏教育、愉快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以满足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交往产生的,受每一个人的特点支配和调节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课堂中主要的影响着课堂发展与生长的人际关系,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获得高的效率的基础。因此,在和谐课堂管理的研究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在团体动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和谐课堂管理模式研究中,团体动力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包括对教师的领导方式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与过程进行相关研究。

3.制定课堂规则,有效预防和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规则是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一种规范,一般包括课堂规约和活动程序两个方面,通常表现为学生课堂行为的一般性期望或标准。课堂规约指的是一系列相关的一般性行为的规定。活动程序常用于一些具体活动,通常是规定某个行为,而不是去禁止某些行为。规则和程序既可贴在教室里,又可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里,它们既可以相同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有效的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张贴规则或提出程序,还要努力使学生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与程序。

埃默等在《初中课堂组织与管理》一文中指出:“尽管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所采用的规则和程序因人而异,但没有哪个管理有效的课堂能离得开规则和程序。”加思科尔在《明智的纪律》一文中提到:只有在学生被允许对学校和课堂规则具有适度的兴趣时,才能控制课堂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研究显示,有效的课堂管理者都会在学年的开始花一定的时间来制定课堂规则和程序,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减少课堂上的捣乱行为,从而增加教与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和程序。

4.教会学生自我控制

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必然要求教师立足于长远的行为目标,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情境、面对不同的教师,都能持续地表现出他们的适当行为,把适当行为内化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是人自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与个人的价值与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调节是在没有外部指导或监控的情况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一般来说,自我控制偏向于行为的限制,而自我调节则包括行为的促进。自我管理是一个人运用有关原则,修改个人学习行为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其内涵比自我控制更丰富。

最有效的管理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管理。正如高尔顿所认为的:“惟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这套自制功夫,使他能够凭靠自己去做适当的决定,去约束个人的行为。”教会学生自我控制,可以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而将更少的时间用于管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