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研发费用、企业管理当局与盈余管理

摘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研发活动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就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给管理当局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现实性,并分析了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研发费用管理层当局盈余管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主导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必须加快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离不开研究开发投入的增加。所以研究开发费用是企业很重要的支出,对于金额巨大的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管理层出于利益考虑,存在通过研究开发费用达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

一、管理层当局利用研究开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一)契约角度“契约理论说”认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缔结契约的各方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加之契约本身具有刚性和不完备性,各契约关系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这时契约关系中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信息的企业管理层会产生管理会计盈余数额来影响利益分配的冲动,以使契约的签订和履行朝着有利于自己或企业的方向发展。管理层与企业的契约中最为核心的是管理层对于企业业绩提升与管理层报酬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将管理层报酬(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与企业利润挂钩,因此高管上任当年可能会通过通过研发活动多计提费用,以便在第二年有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为了追求任期内的盈利预算,之后会调低研发支出。而这种现象同高管任期的长短存在相关关系,在高管上任当年或是离任前一年表现得尤其严重。但不论预期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

grim和smith(1991),hambrick和fukutomi(1991),miller(1991)和thomas等(1991),bushee(1998),barker(2002)的研究都表明,ceo的任期与研究开发费用存在相关关系,bushee(1998)还观察到当接近离休或退休时,ceo有很强的动机减少研发费用。

(二)委托代理角度“委托代理理论说”认为: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提供者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因而必然导致“沟通摩擦”(魏明海,2000),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随之而来,代理人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盈余信息过程中,做出对自己有利或对自己和委托人均有利的盈余管理行为。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政府仍决定着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高管的选拔与任命,对应级别的政府党委组织部门管主要负责人,国资委管主要负责人以下的高管。此外,政府对国企经理人的收入水平一直实施严格的管制,而且上市公司高管由主管部门任命,一些高管不从公司领取报酬,存在严重的“零报酬”现象,这使得高管人员更看重在位时所能获得的控制权收益(更多地时候体现为在职消费)。陈冬华等(2005)对1999~2002年的上市公司的在职消费和高管人员薪酬进行了初步对比统计,高管人员的报酬总是远小于在职消费,平均只占1/10左右,这表明在职消费可以使经理人间接提高收入。因为只有在任的高管才能享受到这种利益,并且这种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期内企业的业绩或者是现金流量状况。因此,高管对于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进行决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自身利益,因而有可能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来成就自己的短期利益。

由此可见,研发费用的处理可以使得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格局发生改变,因此高管就具有动机操纵研发费用以实现个人目标。高管的年龄、任期、离离任的时间长度等都成为其对企业研发费用进行相应处理的影响因素。

(三)博弈角度“博弈论说”认为:只要存在通过博弈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或者说只要破坏“协议”的收益大于遵守“协议”的收益,就一定会发生盈余管理(邓春华,2003)。上市公司高管作为理性经济人,首先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其次存在着预期行为并以获得预期利益为目的。高管会寻找一些决定自身未来收益的因素,并最佳地利用关于这些决定因素的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当其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并对自身未来收益形成稳定预期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做出相应决策。

二、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可能性分析

(一)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会计语言是管理当局与公司外部利益相关人交流的工具(美国财务与会计准则委员会,1984),会计准则制定者“将会计准则定位为公司提供一种向公司外部的资本提供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报告公司财务状况和交易经营业绩方面信息的成本相对低廉且可信的手段”(paul m.healy&james m.wahlen,1999)。如果会计准则能够使财务报表以及时可信的方式有效地描述各公司经济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差异,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益关系人的有效决策,则会计准则的价值将增加(add value)。“如果财务报告被用来传递公司管理当局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但由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冲突的存在,会计准则中必将允许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中采用职业判断,管理当局是可以凭借其对经济活动及其机会的了解,来选择符合公司经济情形的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和披露方式,这潜在地增加了会计作为一种交流形式的价值。然而由于审计是有缺陷的,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也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即管理当局会选择不能准确反映其公司真实经济情形的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管理当局滥用‘洗大澡”(take a bath)’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提前确认收入、不切实际地计提准备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上,目前国际上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全部费用化,大多数国家使用这一方法,我国以前也采取此种方法,其优点是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可以让企业及时收回投资,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缺点: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容易导致短期行为、不符合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原则、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不利于反映无形资产价值;二是全部资本化,这一方法在英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得到应用,其优点是核算简单、便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这种方法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也越来越快,研发费用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开支,如果全部资本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三是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全部费用化情况下当开发成功时不确认无形资产价值的弊端,而且避免了全资本化而违背谨慎性原则,降低了经营风险。会计信息更真实,且体现了重要性原则;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创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存在盈余管理空间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于企业研发费用的处理,首先把研发过程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可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