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跨国公司在华掀起研发中心热潮

事实上,百事公司和3m公司的举措绝不是个案,越来越的跨国公司开始把研发作为在中国的战略重点。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外资在华研发中心已超过800家。见下图。

预计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数量及其在全球研发体系中的重要性将继续提升。跨国公司普遍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是最有吸引力的研发基地所在地。见下图。

跨国公司认为最有吸引力的r&d设立地区(2005-2009)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新战略的特点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主要分布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从研发中心的数量来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主要集中于电子及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医药、化工等制造业,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天津等大城市。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以独资为主,如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朗迅贝尔实验室、三星通讯技术研究所、联合利华上海研究中心、微软中国研究院和ibm中国研究中心等,防止技术溢出是其重点考虑因素。只有少数研发中心是和中国合资,如2003年联想和intel合资成立的研发中心、2006年7月成立的摩托罗拉和华为umts联合研发中心。

从功能和技术层次来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发展战略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技术支持型研发中心,主要负责为本地生产或销售提供技术指导、维修服务和产品测试等,如2004年成立的本田技研工业投资公司从事本田汽车主要零部件、整车的性能测试和数据采集;二是从事产品和技术本土化工作的研发中心,主要是在母国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应用开发;三是技术跟踪型研发中心,主要关注中国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并尽可能参与其中,如2006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大唐移动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关于中国自主的td-scdma 3G标准的技术和产品;四是面向全球市场的研发中心,其技术成果将推向海外,如2006年4月正式启动的sap,sap,sap,sapsap成都研发中心工作重点是为全球中小企业开发产品。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战略早期主要是为在华生产和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如ibm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旨在引进ibm全球技术成果并推出语音技术、文本分析和挖掘技术等众多汉化产品。近年,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研发人才经验的积累,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等为代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华研发机构发展成为全球性研发中心。微软于2006年联合其在华的14家研发机构成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为其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见下图: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遇到的障碍

就产品和技术本土化这种研发中心来说,由于往往不涉及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的技术含量有限,不易培养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目前中国各类企业中研发人员的平均流动率达到了14%,北京、上海it业研发人员流动率达到20%左右。

技术跟踪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遇到的障碍是不易把握中国新技术、新标准的市场前景。中国自主标准面临国际标准的竞争,最终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并不确定,比如td产业联盟的成员基本都是中国本土企业。

而面向全球市场的研发中心则需要大量优秀的本土研发人才,中国创新型人才不足仍是一大障碍,成熟有经验的研发及技术管理人才尤其稀缺。微软亚洲工程院在成立之初就面临招聘难的困境,前五个月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人员招聘上。专业功底深厚、有研发项目经验、能熟练使用外语的高级研发人才身价不断攀升,一些跨国公司研发小组的组长或优秀的技术人员年薪可达30-40万。同时,面向全球市场的研发战略要求参与全球研发部门的紧密合作,中国研发团队与其他研发团队的沟通问题也是常见的障碍。见下图。

探索在华研发中心体系和管理模式

在华研发中心所处的研发体系可分为传统型,孵化器型和网络型。传统型研发体系遵循总部技术创新并转移到在华研发中心再开发的单向扩散过程;孵化器型研发体系则强调在华研发中心有效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研发并与总部进行技术互动;网络型研发体系中的在华研发中心参与全球合作研发并分享全球研发网络资源。见下图。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所处的研发体系示意图

为争夺中国市场而设立的在华研发中心,应从传统型过渡到孵化器型研发体系。日本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在中国的数量都较多,其中大都是与生产基地相配套的研发基地。见下图。

许多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科研院校的合作,来弥补适合跨国公司的中国优秀研发人才不足的障碍。贝尔实验室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并与清华、浙大、复旦、北邮、北航等其它高校开展合作。

而为跟踪中国新技术或面向全球研发而设立的在华研发中心,应在实现孵化器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至网络型体系。研究表明,知识传播受地域局限,新兴技术流动更趋向于本地网络。。中国发展自主技术与标准的政策充满不确定性,且对外资持排斥态度,跨国公司往往需要与本土公司进行合作,以跟踪新技术的动向。

面向全球市场的在华研发中心,应积极纳入跨国公司全球创新网络之中。全球市场的快速变化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要求跨国公司整合全球资源并对各地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水平组成了国家特有的制度环境, 并决定了在华研发中心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较的差异性。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还可利用中国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拓宽技术领域。

在研发中心管理模式上,技术和产品特性决定其不同形式,并以不同方式融入公司的全球研发网络。见下图。

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管理模式的选择及相应全球研发网络特性示意图

当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市场的产品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相对独立,且更倾向于参加对产品多个细节的垂直研发过程。位于中国的独立式研发中心大多参与相对松散的全球研发网络并倾向于开发完整的产品,如单体机电产品。

处于松散型全球研发网络中的研发中心对自己的研发战略制定有很大的自主性。这种形式的研发中心,应加强与其他网络成员的交流。网络中的沟通方式有正式的,如契约交易,新产品展销会,技术研讨会,也有非正式的,如研发人员个人交流,不同研发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等。对核心技术的接触不多,不利于提高在华研发中心的能力和确保优秀人才,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让在华研发中心参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基础研究。

当研发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时,在华研发中心倾向于以模块式嵌入单位的方式参加全球研发体系,以横向联合的方式研发单个产品。

处于紧密型全球研发网络中的中国研发中心战略多由总部制定,而模块式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相对于独立式研发中心更易于在全球体系内流动。为防止技术外溢到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大多在母国开发核心技术,中国研发中心倾向于以模块方式嵌入全球体系参与研发外围技术。一些跨国软件、制药等企业在华研发机构通常只承担一个模块的研发,单个模块的成果只有与其他模块相结合才具有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