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人力资源外包企业铁甲争雄

“行业内将有相当数量的公司会死亡。”中国跨地区人力资源外包联盟秘书长张锦荣在联盟2008年峰会上恫言。事实上,面对外资的挤压和《劳动合同法》关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解释的不确定性,一种焦虑和恐慌的情绪正弥漫在整个劳务派遣行业。

外资巨鳄剀窃上海滩

刚一登陆中国劳务派遣市场,全球派遣业第三位任仕达集团(randstad group)就收购了上海人才有限公司47%的股份,当国家政策上限的口子刚一松动,任仕达就立即鲸吞下70%的股份。

在中国蛰伏多年,位居全球派遣业第二位的财富500强派遣业巨头万宝华(manpower),更是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在上海猎取到了垂涏已久的派遣业务执照。目前,该集团自有网络在我国就已经覆盖了将近20个城市。

同样,在中国蛰伏多年的全球派遣业老大艺柯(adecco)也蠢蠢欲动,四处找寻并购对象,企图以收购方式一举取得派遣业务执照和可观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这些外资人才派遣“巨无霸”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更具备完整而成熟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任仕达集团中国区总裁保罗称,瞄准客户持续增长的灵活用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外包服务的需求,任仕达集团提供几乎可以涵盖人力资源管理所有模块的系列服务。

在中国,任仕达通过控股上海人才有限公司,将强大而丰富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目前,上海人才有限公司是拥有上海市人事局唯一授权使用的“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品牌企业。这让任仕达集团在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如虎添翼。

“狼来了!狼来了!”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人力资源企业,很多劳务派遣公司和人才派遣公司都不禁惊恐的发出这样的呼喊。

外资人力资源企业虎视眈眈,这让国内的劳务派遣企业和人才派遣企业倍感焦虑。而《劳动合同法》对于派遣企业“三性”解释的不确定性,更让很多劳务派遣企业和人才派遣企业感到命运多桀,前途迷离。

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原本理所应当的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在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一流品牌中,也本应当有来自人口大国的品牌。这一点,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时,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学会与“狼”共舞

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原本是为了打破内资的垄断、引导内资良性发展。业内人士说,过于优惠的外资政策倾向,将导致外资企业在中国采取一些他们不敢在其本土国家采用的竞争手段来打压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

而很多国内派遣企业负责人也担心,被“宠”坏的外资企业可能比官僚低效的内资企业对市场造成更多的伤害更大。而这样的结果,最终也将危害这些外资企业本身。业界人士呼吁,适当的调整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让内外资企业和谐共处。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派遣企业获得了国家法律的明晰界定和规范,派遣企业服务员工,服务用人单位,服务社会的价值被充分肯定。但是,《劳动合同法》也对派遣行业做出了不少限制,其中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新法对于派遣企业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解释。这个解释让很多派遣企业命悬一线。联盟秘书长张锦荣说。

劳动合同法对派遣企业带来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法律风险的提高和操作难度的加大。张锦荣说,用工单位把法律风险转嫁给派遣企业,而这些包括不少国资背景的派遣企业很多都没有能力消化或者规避这样的风险。法律风险最后表现为巨大的经济风险,这些具有国家和政府背景的派遣企业不但没有能力承担,有些企业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还很有可能使政府受到牵连和拖累。

在新法环境下,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劳动关系走向规范已经势在必然。张锦荣表示,优秀的人力资源派遣企业应该能够看透用工单位成本上升的实质,找到一种因为达到《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而导致成本增量的基础性的计算方法。分析对成本增量的影响因素的不同,为采取相应对策和服务模式提供基本依据,应该是派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依据。

但是,派遣企业的忧虑却依然存在。上海派遣人才有限公司的市场总监卢军就担心,三性中关于“临时性、辅助性”的规定,如果变成强制性,将会使派遣企业规模和数量大幅度缩减,即使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将面临重新整合的难题。

如果失当的“三性”解释成为事实,这种解释很有可能成为跨国派遣公司打垮中国本土派遣企业的帮手。因为外资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全能够帮助其中国国内的分支机构渡过此难关。而中国本土的品牌,可就没那么强大的资金支撑,只能退出派遣服务市场。而当派遣服务市场需求不可遏制时,最易卷土重来、迅速扩大市场的还是资金雄厚的外资机构。

卢军说,这就好比某些跨国it公司巨头一样,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放任其产品在我国盗版,而国人陶醉于使用低价的盗版或侵权产品时,这种短视实则是帮助跨国巨头变相以低价竞争打压其国内本土竞争对手,等到其产品形成一定市场份额和影响的时候,跨国巨头又回头寻找官方的力量来打击盗版,以此手段迅速扩展和填充正版的市场空间和份额,而此时的民族it产业已经是一败涂地,一蹶不振。

事实上,一些跨国公司也会主动勾结部分既得利益获得者,利用国人的无知,采取他们在其本土不敢采用的策略、手段来打击中国本土对手。普通百姓与民族产业面临国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双重夹击,无还手之力且死得不明不白。这位业内人士忧心的说,目前众多的出口加工区尽给洋品牌打工,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这些品牌一旦撤离,现在所谓的工业文明,一定会变成工业废墟。

今日之市场,成败只在转瞬之间。一些业界人士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政策,提供一个能够产生民族人力资源服务品牌的环境。促成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国际化的民族品牌、培育一批民营、国有的人力资源产业服务集团,是中国产业政策制订者应当考虑的。

派遣企业将大浪淘沙

“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务派遣是解决摩擦性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政府的一个政策工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博士李天国预言,派遣企业既不可能完全自由化,但也不会一棍子全都打死。

但是,严格行业准入和服务标准,将是大势所趋。李天国说,2007年,日本社会各界都要求修改劳务派遣法,对派遣企业进行严格限制,并出台了《劳动契约法》,修改了《劳动基准法》等相关法律。为防止派遣代替正规雇用,日本还对临时性岗位使用的期限做出了规定,派遣时间届满后,同一业务再要雇用派遣要经过 3个月的间隔期,否则就会被认定连续派遣。

德国也一直把劳务派遣看成是降低失业率的一个政策工具。2003年,德国通过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法,将劳务派遣的24个月期限取消,这意味着德国一直将劳务派遣作为临时性劳动立法的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劳务派遣企业曾经为解决下岗再就业、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国企业改制、外资入驻中国立下卓越功勋,怎能让这个行业就此夭折?”中国劳动法学会研究会副会长董保华说,他相信有关部门不会不考虑到派遣企业对于促进就业的积极效用。

大浪淘沙。实现派遣行业的健康发展,派遣企业也必须走向日臻规范的道路上来。日前,中国跨地区人力资源外包括联盟100多家成员单位就联合发布行业自律宣言。

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庆阳对此评论说,作为推动联盟内部自律、保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正当权益、推动劳资关系和谐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宣言将通过联盟成员的努力实践与大力推广,使派遣企业自律的精神和自律的标准,促使其在我国的劳动关系相关各方群体中得到普遍而有效的遵从和执行。同时,这也劳务派遣企业和人才派遣企业走向规范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