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测评:中国企业文化精细化管理必然之举

企业文化测评已经成为当前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的热点。然而,为什么要提倡企业文化测评?怎么开展企业文化测评?这些问题正困扰企业文化工作者。为此,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企业文化测评方法先行者刘孝全先生。

中国企业文化测评兴起的必然性

与企业管理发展相适应,中国企业文化正迎来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新时代。

——刘孝全[记者]

您是国内较早倡导并践行企业文化测评的专家,为什么会提出企业文化测评这个话题?能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吗?

[刘孝全]

谈企业文化测评,离不开企业文化,谈企业文化的话,离不开企业这个话题,谈企业的话,离不开经济和生产力这些更广阔的话题。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企业文化测评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企业发展导致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然迈向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势必伴随企业文化测评。

[记者]

如何理解您说的“企业文化测评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句话?

[刘孝全]

既然说是必然,就轮不到我们喜不喜欢了。

有些人说不喜欢测评,因为不喜欢数字,一看到数字就头疼。但是,企业文化测评,对于企业文化工作者来说,不是看《画皮》,不敢看不想看,闭上眼睛靠猜测。对于现在或今后的企业管理发展,企业文化测评是迟早要登的“自古华山一条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从中国企业发展这个根源说起。中国真正称为企业的历史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这30年从管理发展的角度而言,可以分成“粗放式”和“精细化”两个阶段,也可以叫做“从无到有”和“从有到精”这两个阶段,其间2000年应该算是个分水岭。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企业文化从简单的产品包装、设计起步,逐渐发展成cis系统,尤其是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等推动下,在全国迅速形成了一个“热潮”,企业文化建设很快成为很多单位党建和政工工作的“新抓手”。这期间,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是集中力量设计理念体系、形象标识、行为规范,一般代表成果就是《企业文化手册》。

但是,就在多数人如火如荼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其实企业文化已经开始发生新变化。而这个新变化主要来源企业发展。

进入21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竞争加剧直接迫使中国的企业经营和管理都必须“更精、更细、更强”。企业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开始向“集约化”转移,ISO9000、精细化生产方法、“细节决定成败”理念开始广泛推行,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时代开始到来。这样,原先满足于“从无到有”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不对称,尤其是那些已经开始逐步习惯精细化思维的决策层,经常会对企业文化提出很多“精细化”的要求。

譬如:2002年,联想副总裁刘军曾经提问:我们员工的士气下降了多少?大家当时都哑口无言。2003年,北京一家电力企业的书记就问我们:有没有办法准确地知道企业里的分歧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了?等等,以至于现在还有央企的总经理在问:天下的价值观都差不多,问题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对我来说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去年,联通的一个总经理就很想知道,他们的凝聚力究竟比移动的差多少?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通过科学方法来衡量的话,是没法回答的,因而企业文化就将永远停留在“模糊”、“粗放”的阶段,根本不能适应企业精细化管理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正是因为2002年被刘军追问逼得走投无路,我才深有感触地预见了企业文化测评这个必然趋势。

2004年首届中国企业文化量化管理培训班举办后,这一特点更加明显了。前不久,在与山东省国资委联合举办的“山东百家企业文化测评公益活动”上,我就说:3年前,如果你说你在搞企业文化,大家都还觉得挺新鲜,但是,今天如果你仍然还在埋头搞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很落伍了。

总结起来,还是那句话,随着企业管理的精细化,企业文化管理的精细化管理也将成为必然趋势,这是一个客观的趋势,不是谁想要不想要的问题。

中国企业文化测评误区

把调查与测评混为一谈,这是企业文化测评最常见的误区

——刘孝全[记者]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不能被量化,而且在理论上也一直存在争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孝全]

你说的这个问题,是个事实,而且还是很严重的事实。

应该说,2004年3月首次公开讲授企业文化测评课程以来,就一直被很多人质疑,包括很多著名的专家。有专家还说:“能测评的就不叫文化。”

认为企业文化不能被量化,这是个认识上的误区,我把这误区叫做“企业文化测评的否定化”。

文化究竟能不能量化?其实,我说两点你就会明白的。第一,举个眼前的例子,文字可不可以量化?图片可不可以量化?声音可不可以量化?如果这些都无法量化的话,那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这些东西都不能实现。第二,一般人都知道事物有质量互变的普遍规律,明白了这个,就会明白文化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也就会明白文化的定性与定量的转化。其实,这就是计算机之所以能够把文字、图片等转化为数字的关键奥妙。说到底实际上就是用了二分法,也就是二进制。

我认为,对于那些认为企业文化不能被量化的人来说,如果能再领悟出质量互变的基本原理,就会走出这个误区。至于理论界所争论的“企业文化测评”的问题,主要是探讨的企业文化测评的方式、方法的可靠性,与通常所讲的“企业文化不能量化”并不是一个意思。

[记者]

对企业文化测评认识的误区,除了这个之外,你觉得还容易有哪些别的误区?

[刘孝全]

除了刚才讲的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就是把企业文化调查与企业文化测评混为一谈。

[记者]

企业文化测评与企业文化调查有什么区别吗?

[刘孝全]

有,他们之间的区别,如同原油与汽油的区别一样。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辨识。一是外在的区别,拿到一份问卷,你看看里面的调查题目是否可以加加减减,如果可以的话,这个显然就是一份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真正的企业文化测评量表里的题目是不能随意加减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关键的区别,题目背后有没有思路?企业文化调查的题目之间是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和结构的,但是企业文化测评的题目背后是有逻辑结构的,有理论基础。第三个区别在数据统计分析过程能看到,企业文化测评的数据之间的关系是互通的,但是调查的数据之间都是相对孤立的。最后一个就是结果上,通过企业文化测评,最终可以直接找到决策方向、找出所需要的答案,但是普通调查的结果只是一些参考信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搞的“企业文化测评”实质上还是“企业文化调查”而已,与20年前、30年前搞的“调查”没什么大的区别。

中国企业文化测评难点

测什么是企业文化测评的关键难题。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这个难题一直还没有破解。

——刘孝全

[记者]

这么来看,企业文化测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您认为这中间的难点究竟是什么?

[刘孝全]

企业文化测评的难点很多,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测评什么,二是如何测评。很多人认为,第二个问题是难题。其实,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说,第一个问题才是真正的难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