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关注农信社经营管理中“四重四轻”的现象

一是员工管理“重处罚轻教育”,治标不治本。如某县联社。近三年来累计处罚“三违”人员69人次,而开展相关的思想教育活动仅3次,结果“三违”现象不仅不减少, 反而有逐渐反弹的迹象:2005年“三违”人员达31 人次,为2002年的1.5倍。对员工违章、违规、违纪行为,处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三违”行为,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和觉悟是关键。一是可根据本社实际,有针对性地举办法律讲座,案例分析会,典型事迹报告会,以及上党课等,净化员工思想,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金钱观和权力观,增强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防腐柜变能力;二是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多于职工谈话、谈心,多调查了解情况,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立即纠正或制止,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是信贷工作“重发放,轻管理”,使贷款质量差,风险大。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农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日趋旺盛,农村信用社也逐年加大了信贷投放量。以某县联社为例,该社2003年累计发放贷款6935万元,2004年增至8023万元,2005年增至9810万元,2006年则达到10230万元, 每年的增量在1000万元以上。贷款投放量的逐年增加,不仅为信贷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相对增加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度。如果管理跟不上,信贷资产风险就难以避免。目前农村信用社轻管理现象集中表现为:一是贷款发放不严格把关,未认真调查借款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管理水平、项目可行性等情况,只要借款人提出申请就予发放。二是小额农贷信用等级评估走过场,授信额度过高,滥发小额信用贷款证等。三是贷后检查制度未执行,不少贷款一放了之。四是贷款未及时催收,有的甚至失去了诉讼时效。贷款轻管理现象,导致信用社非正常贷款不断发生,资产质量不断恶化,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信用社必须严格执行贷款的调查、审查、检查操作程序,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定贷款质量目标责任制,通过加强信贷管理来提高资产质量。

三是资金组织“重活期,轻定期”,可用资金份额减少。一些信用社从组织资金成本上考虑,片面强调组织活期存款重要性,忽略了定期存款的组织,影响了资金的稳定性,存款份额多,但可用资金却很少。某信用社,2003年各项存款余额为1977万元,其中仅活期存款就占1166万元,占全部存款的59%,而定期存款为811万元, 仅占全部存款的41%,该社2003年底比年初净增530万元, 其中活期存款净增323万元,占61%,定期存款净增207万元,仅占39%。到2006年2月,因活期存款急剧下降,该社出现资金紧张,只得向县联社调剂资金10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 资金组织工作,既要考虑成本,又要结构合理,才能不影响信用社正常的经营活动。

四是财务管理“重增收,轻节支”,导致增收不增效。“增收”、“节支”是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两个方面,只求增收,不重节支,则农村信用社效益目标不能实现。某信用社2005年实现各项收入102万元,比上年增收18万元,但该社不注意勤俭节约,费用列支无计划,无核算,大手大脚使营业费用同时也比上年增加15万元,综合费用率达到57%,当年亏损17万元。农村信用社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费用列支应根据本社实际量体载衣,不能盲目讲排场,求豪华,加重自身负担。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四重四轻”现象,影响了贷款质量的提高和经营效益的实现,甚至引发支付风险和其他金融危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