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影响我国大学战略管理实践的制度因素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战略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我国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大学战略管理在制度因素上构成了严重的实践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校长任用机制不科学、实施过程中社会利益群体缺失、战略管理机制不完备等。

关键词:战略管理;大学;制度;实践障碍

大学战略管理是指大学组织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就组织发展目标、内部资源利用以及如何积极适应环境等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然后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些决策付诸实施,并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的动态、连续的宏观管理过程。现阶段,我国大学一般都制定了战略规划,但不少学校的规划只是应景之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多因素的,既有理论与认识方面的,也有方法与能力方面的,还有制度方面的。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影响我国大学战略管理的实践性障碍,这里我们仅对制度因素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大学战略管理开展的重要凭借条件之一,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程度影响着战略管理的成效。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大学办学自主权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我国大学虽然逐渐建立了面向市场的管理体制,但是由于路径依赖的关系,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思路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校的发展。我国政府对高校依然强力控制,教育主管部门仍然过多地干预大学的具体事务,一些有自主创造的大学战略,即使有雄心勃勃的开始,也往往难以善终。而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根深蒂固,我国大学的战略管理仍然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它们享受着国家的管理和给予,“自我求生存”的意识不强烈。大学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被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大学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通常是被动地应付,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流于形式。

其次,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缓慢。作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适宜于大学战略管理运作的学校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也没有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相关组织的设置及其职能的发挥。比如,清华大学1994年便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其他高校相继出炉类似的发展战略,但大学管理体制没有进行相应及时的改革,战略管理机构也迟迟没有健全起来。大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战略管理的正常进行,使得战略目标难以按计划实现。

最后,战略决策过程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机制缺失。战略选择权在学校领导,按学科分列的学者团体由于获得的环境资源信息不对称或学科偏好,可能不认同或抵制学校领导的战略选择,这种抵制可能是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滥用,但更多的是战略决策过程中学术权力的缺失。政府和企业可以借助科层制的强制力量贯彻战略意图,大学却难以通过行政权力来实现学术目标,难以通过学术权力来实现成本、效率、效益目标。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不合作、不平衡可能使战略的过程与目标南辕北辙。目前,我国大学行政权力主导且随意性很大,因此学术权力陪衬的大学战略决策模式必须改变。

二、校长任用机制直接影响战略规划的价值实现

一所大学的发展,校长和制度都非常重要,其中制度建设更为关键。目前,我国大学校长的任用方式是按照选拔干部的方式进行的,有时很难把大学最需要的人才选拔到校长岗位上,也很难产生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型的校长。而教育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战略规划的哲学基础,是大学校长关于什么是教育(涉及教育目的论)和怎样办教育(涉及教育方法论)的深刻思考。当然,仅有理念还不行,大学校长还必须将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指南,并在治校实践中一以贯之。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指出,大学战略是学校领导者明晰大学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思考过程,通俗地说就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制定有效的大学战略需要掌握充分的信息,熟知该校的长处和不足,理解其特定文化。时下,校长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模糊的,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拟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是作为校长职权而不是职责规定的,没有把拟定发展规划作为校长的责任和考核依据。所以,在战略规划制定中经常出现两种表现不同的问题:一种表现是校长很重视战略规划,但是没有教育理念,经常变换战略基调,令规划制定人员苦不堪言;另一种表现是校长仅把战略规划的制定作为一种形式,经工作人员编制完成再经过校长修改后就束之高阁。

三、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社会利益群体缺失

“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人(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不是某项战略的决策者、顾问、执行者,就是受害者。”一般来说,校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可以通过三种形式进入大学:一是以政府的政策法规形式,二是以市场的资源供求关系形式,三是参与学校决策机制的形式。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对大学进行分类管理的模式,还缺乏管理各类大学的法律依据和组织机构;教育周期与瞬息变化的市场,先付费后提供服务的教育方式,教育公平所导致的低于成本的收费标准,高等教育质量市场评价的不确定性,等等,也都使得市场对大学的作用不可能像对企业那样直接、有效、合理。因此,第三种形式,即由大学自主建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战略决策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现行管理模式下,大学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往往只是校内的事,与校外的利益相关群体如校友、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赞助机构等没有什么关系,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私立院校的发展或许可以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体现投资者的战略意图,但公立大学向社会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如果没有社会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就很难满足服务区域产业、市场、休闲、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战略管理机制不完备

大学实施战略管理,必须有完备的战略管理机制。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和战略监控的机制都不健全。

首先,战略制定的机制不健全。战略制定的过程要做到由大学校长亲自挂帅,以规划制定人员为核心,实行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因为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对规划进行讨论、宣传和统一思想的过程。大学战略的实施首要的是应该有群众基础,而目前一些大学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全员参与的机制与渠道,使规划制定成了几个人的事,即便是讨论也是临时找人应应景,无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合理建议。

其次,战略实施的机制不健全。由于一些大学战略编制过程与执行过程分离,战略目标与措施细分不够,在执行决策时经常与战略目标产生偏离,不能有效地支持战略管理过程,无效或无计划地处理现实问题。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渠道,战略管理往往仅体现为某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是整个学校的责任,关键部门和教职工没有被纳入战略管理体系,战略管理工作缺乏充分沟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不能相互形成有效的互动,导致战略管理成为一种非动态过程,战略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战略评估机制不健全。由于针对战略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缺失,不能按照战略标准来检验业绩,不能实施对战略结果的评估,没有形成战略预见体系和反馈体系,结果使战略目标的实施情况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同时,由于在战略制定阶段采用非标准化的制定过程,随着时间期限和内容调整不断改变,难以形成规范的方法论和评价标准。

最后,战略控制机制不健全。战略控制制度是对战略控制行为引导和约束的规范,制度的完善程度影响着行为的正确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战略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组织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大学战略控制的有效开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知识的欠缺和实践的缺失也使得高校管理者不敢轻举妄动,较少采取控制措施。因此,战略控制实施能力不足影响了战略控制的开展,导致战略控制的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托尼·格伦迪.大师论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责编: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