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空调业:莫再深陷“价格战”泥潭

不知是大众媒体刻意的推波助澜,还是制造厂家的幕后推手,“价格战”阴云总是笼罩在中国企业的上空。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进去的产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挤压竞争对手,必然会毫不手软地掀起价格战,即使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在所不惜。人们由此得出结论:“凡是中国人进入的产业,其它国家都要退避三舍,最好是不战而退”。

无论是电视机、vcd、dvd、电话机、复读机、mp3等等产品,当然也包括本文中所要谈到的家用空调器,都是如此。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基本都过了惨烈的价格战,并且有“乐此不疲、欲罢不能”的趋势。其实,价格战只是一种市场竞争的手段,我们不应过份地放大价格战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

几年前,我在走访华东部分空调业经销商时,有商家朋友对我说:“作为商人,我们是最不愿意打价格战的,过于频繁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往往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因为制造厂家赚不到钱,肯定就要想方设法降成本,甚至是借技术改良或创新的名义偷工减料。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往往损害了产业的长远发展,最终将损害顾客的利益。所以,短期的让利,并不一定是消费者的福音。”

这位朋友还向我介绍,他销售一台日本品牌的家用柜式空调,可以赚几千元的利润,而销售差不多10台国内牌子的同规格空调,才可以赚同样的利润,而各类成本的增加,又导致企业实际赢利能力的下降。

空调业界也有人分析过,即使在经济非常景气的年份,日资企业销售50万至60万套空调,其所获利润往往也比国内品牌销售300万套的规模还要多。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中国企业唯一的要求就是生存下来,而日资企业依然具有较好的赢利能力,因为其产品有非常好的价格刚性,其锁定的客户需求是硬性的。

如果我们再去回顾中国空调业发展史,那些依靠价格武器为竞争手段的企业,如果不更弦更张,往往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但是,这些企业的产品仍然在服务于顾客,而顾客们碰到产品问题时,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售后服务,合法利益没有一丁点保障,这就是所谓的“孤儿空调”。

从我们上面了解的情况可知,连续多年的行业价格战,确实可以重新洗牌,甚至在短期内让利于顾客,但长期来说,却让顾客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成本。即使是剩下来的这些企业,赢利能力也大打折扣。没有好的赢利能力,如何有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所以,中国空调企业以及中国空调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无法摆脱低价低质的形象,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

在今天这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要继续沿用过去的价格战思维,那么,中国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要遭受质疑。就当前的形势而言,随着国家能效新政实施的不断逼近,空调产业也正在由定频时代迈向变频时代向转型,而经济不景气导至原材料成本不断下降,原有低能效定频空调降价销售是一种必然。但是,如果我们的企业沿用价格战思维来经营市场,即使库存处理完毕,马上又会把价格战的战火引到变频产品身上。从媒体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不少企业已经在变频产品身上做文章了。

其实,中国空调产业在制造地位已经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但是,我们不应该纠缠在价格战上,而应该把目光定在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上,把资源投放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销售渠道整合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通过品牌价值的系统再造,从而提升中国空调企业在世界上的议价能力,从而让中国资本、中国资源、中国智力和中国劳动力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应有尊重,并获得应有的收益回报。

通常来讲,一个成熟的产业,存在十家左右的品牌,竞争格局会比较稳定,市场秩序易于维护,资源效用可以实现最大化。如果产业政策不合理,进出非常容易的话,产业发展就会趋于混乱状态,消费者的利益就无法得到根本保证。

笔者建议,为了提升中国空调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该从全球化的高度,对产业进行规范引导,将企业间的竞争转向科技、管理和品牌等更深的层次,真正考虑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中国规模以上的空调企业决策者们,应该抓住当前产业升级的机遇,不断修炼内功,全面提升经营能力,甚至加大同行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真正提升中国空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资本、技术、管理、品牌、市场”,才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驱动力,且莫再深陷“价格战”泥潭,中国空调业如是,中国其它产业亦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