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彩电业危机与创新之道

“平板电视代替crt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如果再不进军核心技术,中国彩电业将沦为加工大国,甚至面临崩盘的危险。”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如此判断,这也正是海信涉足上游产业的意义所在。

如果仅以产量衡量,中国仍然是彩电大国,当年收购汤姆逊的tcl还曾坐上全球第一大彩电公司的宝座。但在技术上中国企业并不掌握话语权,整个行业都在更新换代,平板电视代替crt的速度超出所有人预料,最关键的面板技术却始终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生产面板的企业不断向产业下游延伸,模组功能不断完善,甚至集成了整机功能。整机企业可控成本将不断下降,最终可能连10%都达不到。”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评论说。

看到了危机的中国彩电业已经在为改变这种局面而努力,但进军上游产业的艰难程度远非外人能够想象。“要想做面板,投资总规模在200亿到300亿元人民币之间,几乎没有哪家中国企业能够承担得起。”周厚健告诉记者。事实上在几年前国内数家彩电企业就曾联手在深圳组建聚龙项目,试图进入液晶面板领域,最终不了了之。

但并非一概如此,在此之前的2004年,海信就已经开始单独着手筹备电视液晶模组项目,在同行和上游面板合作企业的怀疑、不解和抵制中开始了艰难创新之路,最终在三年之后建成了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创造了“信芯”之外的另外一个奇迹。“通常我们所说的液晶屏实际上是一个模组,它包含了面板、背光板、电路、芯片和结构件,在整机成本中占70%以上,其中面板占了一半。”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介绍说,“如果我们能够生产除面板以外的部分,将可以控制模组中50%到60%的成本,从而提高对整机成本的控制力。”也就是说,整机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将有望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这对利润下滑的中国彩电业来说意义重大。

2007年9月,海信建成了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半年后就实现顺利量产且良品率达到99%,这个速度甚至超出了上游面板供应商的预料。2008年7月,海信液晶模组二期的2条生产线将建成投产,2009年还将建设2条生产线,全部5条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海信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液晶模组60%以上自主开发,目前海信正在开发代表产业升级趋势的led背光模组技术,估计7月就会有产品面市。”据郭庆存介绍,采用led背光技术的液晶电视不仅在画面表现力上更胜一筹,功耗也比普通电视低,已经成为液晶电视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成本比传统液晶模组高,目前还不会大规模应用。“海信的led背光技术突破了国外专利封锁,已申请10项国内外重要专利,使我们在平板产业升级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周厚健对此评价。

围绕彩电企业进入液晶模组曾经存在一些争议,业界最大的担心是日、韩企业不提供面板。对此周厚健回答:“当时日本和韩国公司确实不愿意卖面板给我们,甚至还有同行质疑我们的技术能力。事实证明我们做出了自己的液晶模组,现在所有面板企业都可以单独提供面板,甚至还愿意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掌握面板技术,进入液晶模组的意义其实十分有限,而海信方面则提出:“现阶段做模组是出于长期战略考虑,降低成本实现产品差异化,加强上下游资源整合。”随后多家国内彩电企业纷纷宣布涉足模组生产,也证明在现有条件下这还是一条可行之路。

早在2005年,海信便成功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结束了中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却无自己芯片的历史。“信芯”的诞生直接导致了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从13美元下降到了5美元,为整个行业节约了大量成本,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据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介绍,目前“信芯”正在研发第二代产品,它将第一代的5块芯片功能集成于1块芯片中,功能更强大,能耗和成本则进一步降低。目前“信芯”已经应用于海信的高端产品中,但并没有第二家企业采用“信芯”。周厚健对此表示,同行不认可的确令人感到无奈,“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信芯’还只是替代国外产品,如果有一天我们全面超越了国外产品,那别人就不得不买,我希望海信在视频处理芯片领域能够有所突破”。

2007年7月,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级数字多媒体实验室花落海信,初期建设资金就达1.5亿元,研发队伍150人,除了多媒体计算和芯片技术,实验室还将网络技术和终端显示列为研究方向,大大提升了海信的研发实力。crt时代彩电市场的老大是长虹、tcl,而海信在平板时代的崛起正印证了技术推动力的作用。海信在国内平板市场的占有率从2003年的第5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一位,并且保持至今。从2002年开始持续的研发投入让海信有了区别于其他人的竞争筹码,特别是面对外资品牌,周厚健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过去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在市场销量上是7∶3,到了平板时代这个比例已经颠倒过来了,今后能生存下去的一定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