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危机与管理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产物,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监护和关爱,大多数留守儿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及其成因

1.学业失管,九年义务教育无法完成

据统计,85%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学习失导,文化程度大打折扣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处于无人监控状态。失去督促和指导,他们几乎放弃了家庭学习活动,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逃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据笔者对所在乡镇一所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小学调查,该校有学生525人,其中留守学生155人,约占学生总数的30%。在一次期末语文、数学科知识检测中,成绩排在c等级(不及格)的全校有88人,占学生总数的17%,而留守学生就占到57人,是留守学生数的36%。

3.抚慰缺失,心理健康令人堪忧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潜在着人格扭曲的隐患。相当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4.疏于照顾,过早挑起生活重担

有人将目前的中国农业称为“老弱病残农业”,这话不无道理。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已经离开乡村去城市务工了,剩下的老、弱、幼、病、残反而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甚至有的家庭,名为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孙子,其实反而是未成年的孙子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过早的生活负担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也极大。

5.监护缺位,人身容易受到伤害

由于祖父祖母监护能力有限,甚至完全忽略了对儿童人身安全的监护,加之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拐骗、打架、抢劫、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甚至有的大龄女童成为不法分子性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年来,农村地区强奸幼女的案件常有发生,很多受害者就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管理方法思考

1.让寄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足够的住宿条件,使留守儿童能够全天在学校学习生活。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实行寄宿制办学可以不断“缩小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小学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让学习和生活班主任制对留守学生实行全方位管育

寄宿制学校每班级设立学习和生活两个班主任,实行学习和生活管理分开:学习班主任专门负责学生的文化学习;生活班主任则专门负责照顾学生饮食起居工作。这样,对留守儿童实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学业成绩、宿舍生活、食堂卫生、规避伤害、交通安全全过程管理,确保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尽最大努力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和关爱缺位,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接受同样的关爱和教育。

3.让“代理家长”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

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由当地政府或学校出面组织,在推行无偿代理为主、有偿代理为辅的原则下,倡议、发动当地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退休干部、青年志愿者、村社干部、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人士做留守儿童的家长。代理家长们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到学校了解其学习情况,并与他们谈心。有条件的代理家长还可以把留守儿童接到家中寄住。“代理家长制”可以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转变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使缺失的家庭亲情得到“还原”。

4.让亲情室架起家长和孩子交流沟通的心桥

学校设立一间亲情室,安装几部电话,有条件的装上电脑和视频设备。每个学期做好计划和安排,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或网络,定期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稚嫩和饥渴的心灵得到亲情的抚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5.让现行的户籍篱笆开出一条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通道

2008年全国“两会”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许多代表有这样的一种共识,就是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流入地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让他们的子女能够随自己进城平等享受国家教育资源。这样,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就会逐年减少。

6.让农民工的荷包承载得起携子进城的生活成本

今年“两会”上,浙江省汪晓村代表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核心是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问题。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有经济能力携带孩子进城读书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处理不好,它可能会危及民族的未来。改变中国农村留守现状,不仅仅是农民工家长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承担,更需要政府的投入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