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新任销售老总如何上手(七):如何运用领导力提升执行力

对员工的信任是对员工最大的激励,超出任何物质和非物质的奖励措施。获得授权的下属,可自行决定如何完成任务并对结果负责,也就无从推诿,只有竭尽全力达成目标。

林正大

lmi创办人,整合型战略家,林正大管理研究中心总裁,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客座教授,亚太地区企业家协会高级顾问。曾为三百多家企业提供咨询与系统培训服务,其中世界五百强约百家。david@lmi456.com

上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对事的管理”,本篇我们探讨如何领导下属,也就是“对人的领导”。在7key管理模式中,“对事的管理”、“对人的领导”同属于高效执行模块。

个人认为,评判领导力高低有两个标准:

其一,领导力=有效行动/耗费心力。简单地讲,就是一个领导者让下属有效行动需要耗费多少心力,耗费心力越小,这一比值就越大,领导力就越高;

其二,影响力的大小。影响力是领导者影响下属改变自我、遵循领导者的意图、朝同一目标前进的能力。改造难度越大,需要的领导力越强。

情境领导:意愿与能力

一对一时,领导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下属意愿和能力的准确判断和评估。不同的下属,意愿和能力是不同的;同一个下属,在不同的事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意愿和能力也不同。

意愿和能力有四种组合(见表1),组合不同,领导技巧也不同。

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的下属,只需有效授权;对于有意愿没有能力的,需要教导、指导、培训;对于有能力、没意愿的,授权、控制都不合适,需要沟通以了解其心结所在,激励以改变其能动性;对于既没意愿、也没能力的,原则上应该淘汰。如果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无法淘汰,则只能是指挥与控制,给予一些程序性的事务,并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监管。

意愿低,没有动力,就难以产生有效行动;有意愿,没能力,同样难以产生有效行动。领导这种状态下的人,所费心力甚大。

领导方式:disc人格特质

只考虑意愿与能力是不够的。下属的个性、性格,对完成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此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虽然领导方式是由领导者的个性决定的,相对固定,但对不同特质的下属,领导方式应有一定的差异性。

心理学和行为学以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行为注重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任务)本身这四个要素,划分出四类人格特质:控制型(d)、社交型(i)、稳定型(s)、分析型(c)。

这种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能判断出倾向性(见图1)。大家所熟悉的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就是典型的外向、以任务为导向的控制型人,控制欲强、不注重人际关系;而政委赵刚,性格相对内向、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偏向于稳定型人。

控制型的人一般具有很强的成就感,领导者需要给他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不必交代细节,只要授权,给他发挥的空间,甚至还可以使用激将法。另外,他们不太注重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容易得罪人,干扰其他下属的情绪,领导者要帮他协调人际关系,处理一些善后的事情;

社交型的下属,人际关系处理得比较好,做事比较乐观,过度承诺和不太注重细节是他们的缺点。给这类员工布置任务时,要给予明确的目标和期限,而且要经常催促,注重控制过程;

稳定型的人属于辅助型、幕僚型人才,适合当助手,一般而言,主动性差、重情感、不适合严厉的斥责。因此,布置任务要交代清楚细节,并多给予鼓励;

分析型的人,注重细节、流程,但比较保守,不敢挑战目标,怕犯错,创新精神不足,任何事情都是先想问题而不是办法。领导者要给予更多的沟通和激励。

另外,给予不同意愿、能力、个性的下属不同的位置和任务,是领导力高低一个重要的表现。任务、位置得当,下属的执行力自然就高,耗费领导者心力当然就小。

领导风格:规避有害的四种风格

销售人员是最为典型的一类知识型员工。而在人力资源领域有一个基本规律:直接主管是知识型员工流失的最主要原因。美国一家著名的管理公司调查表明,66%以上的知识型员工流失是源于直接主管;美国另一家管理咨询公司hey调查表明,57.7%的主管不是激励下属,而是打压下属。

对知识型员工伤害最大的管理方式与风格有四类:

1.粗暴简单的管理方法,这非常伤害员工的自尊心;

2.管理者自己个人成就感太强,表现为自私、只注重个人动机,下属总有被出卖的感觉;

3.管理者不培养下属,害怕下属超过自己,下属感觉难有出头之日;

4.管理有余、领导不足,这类管理者更多地利用管理工具或职位赋予的权力来胁迫员工。

这四类管理方式有管理者能力、品德以及个性方面的原因,其中第二、第三类管理者根本就不是合格的管理者。

团队的管理者有两个最基本的使命:明确团队的目标与培育下属。第一、第四类管理者通过自我修炼与学习,能够提升管理能力;技巧,并规避个性上的缺陷。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者要更多地使用领导力。管理与领导是不同的,领导力更多地表现为影响力,对员工动机、成就欲、行为的影响。

授权管理:信任型与指令型

卓越的领导离不开有效的授权,在实践中,指令型授权与信任型授权,是最为典型的两种授权方式。

1.指令型授权。

管理者坚持一人独挑大梁,对下属的工作不信任,不放心,为了取得良好的结果,特别注重过程管理。

这种授权方式给下属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培养了下属的依赖性。放不开手的属下只有唯命是从,不做任何决策,不负任何责任。虽然管理者操心费神,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整个团队毫无生气、毫无创造力,目标的达成与否全系于管理者一身。

这样的授权,其实就是没有真正地授权,管理者必须亦步亦趋地监督下属,而下属离开管理者的指导就会不知所措。这样的团队怎么可能有执行力呢?

无论多么完美的计划,多么伟大的目标,成功与否只能依赖管理者一个人,这种状况是相当危险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有多少管理者能够如此事无巨细地管理下属呢?还剩下多少时间供管理者思考一些全局性的事情呢?

2.信任型授权。

这种授权方式不仅仅注重过程管理,更关心结果,也可称之为“目标管理”型授权。它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提高其积极性和责任感,最终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信任可以激发下属最强烈的动机,使下属全力以赴完成目标。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所提倡的授权方式。

那么怎样实施信任型授权呢?

首先,明确目标或预期的成果。

制定目标时,管理者必须与下属充分地沟通和协商,多花时间相互讨论,确定彼此对目标的认知一致无误。讨论的重点在于目标或预期的成果,不在于具体执行和操作的手段。唯有如此,制定的目标才更具有可执行性。

沟通有一个重要的原则:管理者与下属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目标达成一致,管理者必须明确目标,下属对此目标要无条件地执行,对完成的时限也要有明确的约定。

其次,明确下属应遵守的规范。

授权有一定的限度,必须加以规范。规范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避免规范太多、太细致,因为约束太多就失去了授权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指令型授权。二是不可过度放任,失去控制。

另外,对于可能出现的难题与障碍,管理者要事先告知下属,避免其无谓的摸索。

规范中还应该包括例外报告原则和流程——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所以要用例外管理来预测和适应变化。

再次,明确可用的资源。

目标的完成需要确定的资源来支持和保证,如果资源不能到位,目标则成为空中楼阁。对下属的考评也就是纸上谈兵。

资源包括目标团队的组成,物质资源的界定和使用方法,还应包括双方确定可用的技术或其他与目标达成密切相关的资源。

最后,明确考评和奖惩的标准。

信任型授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绩效考评。通常意义上讲,绩效考评是相对独立的一套管理系统,之所以将考评纳入授权体系,是因为授权的目的是完成工作目标,提高管理效率,没有考评的跟踪,无法检验授权的效力,以及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

提倡信任型授权,并不是完全排斥指令型授权。授权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因业务形态而异。

比如在工厂一线从事单一劳动的生产工人,环境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大多数情况下选用指令型授权即可。

即使是信任型授权,大原则不变,对不同人也要不同授权,权限大小量体裁衣,切不可生搬硬套。

对不够成熟、能力和经验都欠缺的下属,比如新进员工,目标不必定得太高,指示要详尽,并且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要相对频繁,奖惩也可以更直接。换句话说,对于这类下属,信任是有限度的,对过程的关注度要高于对结果的关注度,在其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管理者要有耐心,以适当的培训培养下属的能力。培训不可能一次实现目标,需要岗前、岗后、岗中多层次的培训。

成熟的下属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可实行完全信任型的授权,分配挑战性高的任务,制定更高的目标,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的次数,考评标准也要简单抽象。

无论是成熟还是不成熟的下属,对于信任型授权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初期可能不适应,管理者需要给他习惯的时间,放手让他去做。

有人认为实施信任型授权比较费时,但我们认为这种投资绝对超值。从提高执行力的角度,即使一时浪费时间,将来却能省掉不少麻烦。管理者必须真心诚意以提高执行力为出发点,而不是单纯追求结果。

对员工的信任是对员工最大的激励,超出任何物质和非物质的奖励措施。获得授权的下属有较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决定如何完成任务并对结果负责,也就无从推诿,只有竭尽全力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