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委会—一个区区几百人的组织,不建设体育场馆,也不培养运动员,是怎样施展“空手道”,在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性活动中创造出巨额收入?
奥运会自1984年以来的发展一直都是个热门的话题,也是让人人都为之瞠目结舌的商业奇迹,用奥美整合行销传播集团体育营销总监强炜的话来说,奥运会在一般人眼里,就是一个“由几个小环瞬间变成了无数money”的简单玩意儿。
奥委会算得上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噱头制造者,在炮制出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吸引公众的眼球和企业的荷包。不论对奥委会还是对想从奥运会中分一杯羹的企业来说,奥运会都是体验营销的绝好机会,也是教科书上的典型案例。其看似简单的运作中蕴涵着不为人知的大智慧。
奥委会:体验的创造者
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大事件:是在一国内发生、却对全球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对于奥运会来说,它所具备的三个特质让它成为全世界最吸引眼球和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活动:
一是高传播性、高覆盖性
奥运会集合了最优秀的体育选手,是最高水平的竞技表演,在全球拥有40亿以上的观众——也就是说,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会不分白昼黑夜,在同一时间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同样的节目,这其中还包括了六七百万幸运的现场观众。如此大的受众群体的商业开发价值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让所有的企业家和广告商垂涎欲滴。
二是极高的美誉度
奥运会宣传的是“和平、友谊、竞争、合作”,提倡“更高、更快、更强”。人们在比赛中看到的是纯粹的人性的美,而不是歧视、黑幕和作秀。因此,在商业价值之外,企业更多的是关注于其传播理念、公益意义和社会责任,而这些也是企业在公众中所营造的形象的体现。
三是多元文化的结合
据预计,将会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就是说,参加奥运会的国家数目比联合国成员国的数目还要多。每个国家都代表了一种文化,这些文化在奥运会中会摒弃所有的分歧和偏见,为了同一个目的而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很难想象朝鲜和韩国同场竞技,或是伊拉克与美国和平相处?而这一切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早已司空见惯。
奥运会这个大事件,是由无数的小事件组合起来的。从一开始的logo设计、口号设计、吉祥物设计,到中期的各种文化活动、测试赛、选拔赛,到后期的火炬接力、倒计时,再到最后的开幕式、正式比赛和闭幕式……这些小事件的组合把奥运会不断地推向高潮,同时也带来了看点,也就是企业的营销点。
奥运会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从无形资产的建立到商业价值的开发的过程。在通过法律手段确定五环的地位后,奥委会开始玩起了从空气里变出钞票的戏法。
奥运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媒体收入(即转播权的出售);二是现场门票收入;三是来自各级赞助商的收入;四是标识衍生所产生的收入(如吉祥物和各种周边产品的开发)。可以说,每一种收入都与奥运会从筹备到最后结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挂钩。奥运会现在70%的收入来自媒体转播权,转播的内容是开幕式、赛事、闭幕式等大事件。但其实隐藏在背后的诸如新闻采访、选拔赛、测试赛以及各种赛前的准备和筹划活动都可以是卖点,奥委会甚至可以在对奥运会本身严密的法律保护措施中自己钻自己的“空子”,打非赞助商的主意(非奥运赞助商可以赞助奥运以外的相关活动)。现场门票更不用说,凡是能涉及到在奥运期间所卖的门票,各个都是百分之百纯正的大事件。至于各级赞助商怎样在活动中争取曝光的机会,则是仁者见仁,不过对奥委会,赞助商们的慷慨买单的确是收入的一大来源。最后,列入吉祥物之类的周边产品的开发,本身算不得什么大事件,但是在奥委会手里一变,就能衍生出类似各种发布会、说明会一类的东西,更多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和赞助商们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