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非奥运营销:雪花取悦啤酒爱好者?

雪花的忽然“变脸”让人不得不怀疑其“非奥运营销”的真正用心,仅仅是一次奥运营销的噱头?还是品牌转型的前兆?

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5月16日起,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了一则名为“啤酒爱好者”的雪花啤酒广告。与此相隔数月,一个似曾相识的logo“啤酒爱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鲜明地出现在雪花啤酒的包装上,替换了“畅享成长”的宣传口号,成为雪花啤酒面向大众的新的传播核心。华润雪花啤酒营运总监侯孝海解释说:“这支广告是通过一个典型的啤酒爱好者,一个热爱生活,对社会和国家有责任的年轻人,表达一个自己的心声:这时候有我们才行,这句话是啤酒爱好者的价值主张。”这将是华润雪花啤酒未来三年力推的“非奥运营销”策略。

何为非奥运营销?谁是啤酒爱好者?“我们希望通过支持广大的啤酒爱好者,通过面向更广泛的奥运参与人群来体现我们对奥运的支持,而这也是我们‘非’奥运营销战略的核心与本质。”侯孝海说,与当前流行的“奥运营销”不同的是,“非奥运营销”的支持对象是“啤酒爱好者”,作为“啤酒爱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更直接地体现了奥运会“全民参与”的精神。“啤酒爱好者,听起来比较熟悉,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使用。因为我们太多的体育爱好者、网球爱好者。登山爱好者,或者是网络爱好者,但是对暍啤酒的人,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名称。雪花啤酒明确提出了这一群人,它揭示了我们未来三年之内,对啤酒消费人群的一个爱称。”侯孝海宣布,“雪花啤酒从现在开始,开启了一个非奥运营销的时代。”

侯孝海的回答让人回忆起两年前雪花斥资5000万元精心打造“畅享成长”品牌故事的大手笔,雪花此次忽然“变脸”让人不得不怀疑其“非奥运营销”的真正用心,仅仅是一次奥运营销的噱头?还是品牌转型的前兆?如果雪花不想继续“畅享成长”,那么它新的品牌形象的诉求点在哪里?

5000万元的“畅享成长”

2004年中国的啤酒市场充满惊涛骇浪,众多的国际啤酒巨头逐鹿中国市场,国内啤酒市场巨头在一路跑马圈地后开始整合手中的资源,大打品牌战。素以“蘑菇战术”著称的雪花啤酒,在经历了兼并。收购全国各地30余家啤酒厂的默默耕耘之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从幕后高调地走向了前台。

以华润集团的雄厚资本作后盾,华润雪花一出场,就“惊起一滩鸥鹭”:“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弟弟米尔·科特勒的介入,让雪花啤酒在营销历程中出尽风头,成为2004年度最受关注的啤酒品牌之一。米尔·科特勒指出,“缺乏有情感价值的品牌故事”是中国啤酒业存在的第一大软肋。顺理成章地,寻找情感故事成为雪花啤酒品牌定位的开端。

2004年7月8日,华润在北京宣布,雪花啤酒的品牌故事已经定位为“畅享成长”。从这天开始,雪花的市场总监侯孝海就马不停蹄地向传媒界传递同一个声音:“雪花啤酒的核心诉求点是‘畅享成长’,面向20-35岁年龄段的青年人。这群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充满激情、积极进取、敢于挑战自己、懂得享受生活,但他们身上又要承受很多压力(买车、买房)。我们瞄准这群人的情感特征来策划品牌活动、传播我们的品牌内涵,倡导和鼓励消费者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事业上积极努力,敢于挑战,在生活上也要积极享受。所有的活动和广告都在围绕这个圆心转。”

米尔·科特勒对此解释说:“营销的核心是创造价值。我们给‘雪花’啤酒的定位是希望创造一种价值,它能给年轻人带来某种需求的满足。我们整个在中国的项目团队,就是在寻找某种有价值的故事,寻找消费者心目中认可的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故事。”

几乎与此同时,华润开始斥资5000万人民币在央视到地方各电视。媒体密集播放新的雪花啤酒电视广告片。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昂贵的品牌故事。

小打小闹一向不是华润雪花的风格。继、大手笔投入5000万广告之后,2005年元旦前夕,华润再次斥巨资换新装,给遍布全国10省市的几十亿瓶啤酒统一换上一致的外包装。

惹争议的“非奥运营销”

然而就在雪花啤酒“畅享成长”的品牌大一统趋势逐渐显山露水之时,2006年5月15日,华润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抛出了“非奥运营销”营销策略,同时提出“啤酒爱好者”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名称。

有人称,这是雪花啤酒惯用的“差异化”营销策略之一,也是其高明之处;也有人称,雪花此举是“针尖对麦芒”,冲着青岛、燕京两啤酒巨头的“奥运营销”而来;更有人对雪花的“明目张胆”表示质疑:当无力取得奥运赞助权的企业挤破脑袋地去打奥运的擦边球,“偷食”奥运这块美味蛋糕的时候,雪花啤酒却是如此轻而易举、并且正大光明地搭上了奥运的便车。这,似乎有失公平。

5月16日,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广告片“啤酒爱好者”篇在中央电视台全面投放,第一期就砸下了3000万元广告费用,还不包括各地销售公司在当地电视台的广告投放费。“这是雪花啤酒未来三年的营销策略,我们希望能像赞助奥运一样赞助啤酒爱好者。”侯孝海说。

“从营销学的角度,‘非奥运营销’策略无疑是值得赞许的。”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刘步尘认为,无论是“非奥运营销”还是“奥运营销”,它都是一种体育营销,它只是进一步细分了消费市场——前者将目标锁定在赛场之外,后者将目标锁定在赛场之内——利用奥运会这个体育事件的载体,确立了一种新的营销路线。“当千军万马都在走‘奥运营销’这个独木桥的时候,雪花发出了不同声音,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当所有企业都把目光聚焦在赛场内的消费群的时候,雪花将目标锁定为赛场外的消费群。这正是营销提倡的差异化路线。”事实上侯孝海本人也承认了这一点:“在未来三年当中;雪花不可避免、会在奥运的整个大的媒体环境下发展。所以奥运会是我们雪花应该积极面对的一种营销环境。”

另外一个颇有争议的事情是,雪花啤酒为“奥运营销”专门设计的logo尤为耐人寻味,在这个logo上不仅有雪花啤酒的标志。还有设计成不规则红色图案代表“啤酒爱好者”的标志,两个标志的下方写着一行大字:“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与奥委会允许赞助商使用的合作背景图案颇为神似。据侯孝海介绍,在电视广告推出一个月后,雪花啤酒外观包装将全面换上这个新标识。

“非奥运营销”是畅享成长的延续?

当所有人都在争议“非奥运营销”概念的同时,很少有人留意到这个概念对雪花品牌的另一历史性意义。

侯孝海称,从2006年5月16日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非奥运营销”将成为雪花啤酒一直坚持的营销策略,换句话说,“啤酒爱好者”的声音将一直主导雪花啤酒的传播核心。这种情况下,那个“畅享成长”的雪花啤酒何去何从?华润雪花会将这个昂贵的品牌故事置之何处?“非奥运营销”到底是雪花啤酒品牌转型的前兆,还是“畅享成长”的延续?

对比“畅享成长”时期与“啤酒爱好者”时期雪花啤酒的品牌推广模式,不难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某些共性:

从2005年开始,“雪花啤酒,勇闯天涯”活动就一直伴随着雪花“畅享成长”。从雅鲁藏布江峡谷科考探险,到啤酒爱好者探源长江之旅,雪花致力于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勇敢、冒险、挑战自我的品牌形象,给消费者带来轻松、愉悦、爽快的心理感受。

再看今天的“非奥运营销”,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赞助奥运,却依然是体育营销,这与“雪花啤酒,勇闯天涯”的探险活动,有异曲同工之效,均为打造一种“梦想”文化。

“举办‘雪花啤酒,勇闯天涯’的活动,是希望倡导一种啤酒的消费时尚和生活方式,就像可口可乐一样!”侯孝海解释道,“我们将不断强化‘雪花啤酒,勇闯天涯’的价值主张,推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来回报大家,把雪花啤酒打造成中国啤酒爱好者的真正合作伙伴。”侯孝海进一步强调:“‘啤酒爱好者,是对‘畅享成长’的一种延续。雪花啤酒的个性和品牌内涵是年轻的、活力的.挑战的、进取的,‘啤酒爱好者’比以前更挑战了,新的传播口号将‘畅享成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雪花啤酒将‘非奥运营销’的概念一直持续到2008年,可能是希望借机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刘步尘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畅享成长”也有某种运动的、酷的感觉,不过还是不十分清晰,不能带给消费者很深的印象。中国大多数啤酒品牌目前都存在这种问题,品牌定位不十分清晰。奥运会对所有啤酒企业来说,都是个很好的机会,雪花啤酒可能也希望通过奥运会的机会,重塑自己的品牌形象。

“如果重塑品牌形象是雪花的真实意图,在未来的许多体育赛事里可能都会出现它的声音”,无论是直接参与奥运赞助,还是继续“非奥运营销”,它将会沿体育诉求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成为百事可乐与nike一样的品牌,让人想到体育赛事就想到雪花啤酒,想到雪花啤酒就联想到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体育赛事与啤酒之间在情感价值上有共通之处,体育的内涵是青春、活力、动感、激情、啤酒和体育一样,是一种激情文化,二者可以紧密结合。所以,所有啤酒品牌,想把品牌与体育赛事关联起来,都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出传播理念之后,后期工作能否成功执行。

事实上,如果真如侯孝海所说:“非奥运营销”是“畅享成长”的延续,就不得不惊叹雪花啤酒的“狼子野心”,也许。早在米尔·科特勒为其塑造那个关于“畅享成长”的昂贵品牌故事之时,雪花啤酒就已不露声色地将“魔爪”伸向奥运的蛋糕了。

“但是,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如果仅仅是为了改变其过去不清晰的品牌形象,我们就不得不提醒其慎重三思、”刘步尘说。回头再看“畅享成长”为雪花啤酒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人们有理由质疑。作为“啤酒爱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的新定位,真的会比“畅享成长”更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