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绯闻缠身 ut斯达康生死轮回之命

一家屡获赞赏的高科技成长型公司,为什么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又重新跌入生存的危机之中?这是否是脆弱的中国it企业无法走出的生死轮回的宿命?

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5年光阴,白驹过隙。

所有人都看到了ut斯达康在小灵通战场上的胜利,也看到了它的转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ut斯达康又重新走上了一条蕴藏高风险的发展之路。

不前进,毋宁死,这就是ut斯达康的3g之梦。问题是,ut斯达康在3g上既不具有先发优势,也没有多少厚积之基,它仿佛又陷入挣扎求生的生死轮回之中。

至记者发稿时,2005年3月15日,ut斯达康在纳市以12.98美元报收,较前日跌去1.22%。

这是ut斯达康上市5年来的第三波持续走低。第一次是因为整个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第二次是因为小灵通在中国市场受阻于政策禁令;这第三波,则是因为投资者对ut斯达康转型3g的不乐观。

一家屡获赞赏的高科技成长型公司,为什么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又重新跌入生存的危机之中?这是否是脆弱的中国it企业成长的宿命?

绯闻

如果从绯闻缠身的角度来说,ut斯达康比之联想,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4年,ut斯达康流年不利,先因收购韩国现代syscomm公司卷入cdma技术泄密案,余音未了,又被扯进华为沪科案。2005年1月6日,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发布了2004年第四季度预亏500万美元的公告。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导致其股价当日下跌约18%。更为糟糕的是,以发布错误的、误导性的财务声明为由,针对ut斯达康的集体诉讼在美国此起彼伏。哪怕是春节的喜气,也没冲淡ut斯达康的背运。2月中旬,有消息宣称,春节前后ut斯达康裁员15%,在公司内部引起了相当大的恐慌。

对以上种种,ut斯达康都进行了解释和澄清,但尽管如此,接二连三的“绯闻”还是让ut斯达康显得有些灰头土脸。

一切都源于小灵通。一年来,小灵通日薄西山迅速成为主导性言论,这让ut斯达康十分不快。

“撇开财务制度因素,主营业务的减少才是下降的根源。”ut斯达康2004年第四季度亏损消息爆出时,一家固网运营商人士针对这一消息表示。2004年前7个月,ut斯达康公司仅仅获得了价值5.907亿美元的订单,远远低于2003年同期的7.273亿美元。

中国3g牌照发放的日益临近,或许还将给小灵通雪上加霜。

“3g一上,中国电信(行情 论坛)和中国网通(行情 论坛)肯定要获得移动的牌照,而小灵通是个落后过时的技术,它要被淘汰,这毫无疑问。”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郑文富对《中国新时代》说。舆论认为,ut斯达康凭借小灵通日进斗金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论调受到了ut斯达康的反击。“去年全国小灵通用户已经直逼7000万,增长数量高于任何一年,今年第一季度也不错。”ut斯达康有关人员对《中国新时代》表示。和手机一样,小灵通实际上也在不断优化,网络匹配程度也在提高,小灵通应该还有新的增长点。

在ut斯达康(中国)ceo吴鹰看来,被斥为落后技术的小灵通,恰恰有可能是颠覆性的技术,“今天的小灵通,几乎手机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实现,很快,在小灵通上还可以看电视,而且是固定的信道传数据,效果相当不错。”他不无自豪地表示,小灵通的成本只有固定电话的一半,甚至只有1/3、1/4,“所以它要取代的是固定电话,并不是要取代移动电话。”他认为:“培养出这样的市场,以后甚至可以向全世界发展。”

实际上,过分夸大ut斯达康2004年第四季度的单一季度亏损确实不够可取。从全年看来,在经历了增长压力后,ut斯达康的销售业绩仍然超过预期。2004年全年销售收入达到27亿美金,较2003年销售收入净增长40%,实现全面盈利。只是,以往ut斯达康的发展速度曾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惊喜,如今其速度的相对减缓,大众表示出了极大的不适应。

机遇

提起ut斯达康,似乎必提小灵通,这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客观地说,ut斯达康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10年前那个机遇的成功把握。

1995年,“小灵通之父”徐福新还是浙江余杭市的电信局长。他曾经是浙江移动的老总,在去日本考察时发现了phs技术,这种技术微蜂窝、大容量、成本低又具有一定移动性的特点,适合在中国发展。于是他与华为、ut斯达康等几个公司都进行了接洽,试图合作开发。但经考察分析以后,一致的结论是:小灵通技术是落后的。政府主管部门对此亦持否定态度。

华为等企业先后退出,诞生不久的ut斯达康却并不畏惧。那时,ut斯达康的创业者们正在考虑用一种低成本的、无线技术产品取代铜线,进而让固定电话变为无线电话,而最终他们认定了日本的phs技术。他们根据自己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认为日本的phs技术失败的原因是定位成移动电话,以及电信服务商要向运营商交钱,增加了成本,而中国提供电信运营和服务的是一家公司:中国电信,而且小灵通已被定位成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

在下定决心主打小灵通之后,ut斯达康也曾惊慌过。现任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杜玉宽就很有感触。在他1999年加盟ut斯达康时,正有人从ut斯达康跳槽。

但吴鹰笃定如初。“他告诉我,当一个很明朗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争、去抢,但是这时就会互相打压,结果谁都赚不到钱。可是政府限制进入,别人就会犹豫,当他们看到政府不鼓励的时候,就不会涉足这个市场,而实际上这对我们不是一个坏事,而是一个机会。”杜玉宽回忆说。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机会确实是有点碰运气。”《通信世界》主编项立刚对《中国新时代》如此分析ut斯达康对小灵通的把握,“因为其它大型电信企业的退出,它当时等于没有竞争对手,否则,它能竞争过华为吗?”但另一方面,“毕竟不是每个碰到机会的人都能抓住机会”。

市场在ut斯达康的笃定中不断好起来,政府的脸色阴转晴,在固网基础上的小灵通,靠低价迅速走红。但朗讯、中兴等也迅速跟进,大举抢食小灵通市场。

“我想它在技术上还是有成熟的、可支撑的一面;而且除了最早的小灵通基站,后来在终端上也有了突破。这样他很快就在整个市场布局中找到了自己。”项立刚说。

此后的小灵通市场,以惊世骇俗的速度突飞猛进。在目前全国小灵通市场中,ut斯达康的份额约占60%左右。

新机遇

往事只待成追忆。

“小灵通的成功经验在现在的转型中已不可重复。”项立刚说,“ut斯达康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上规模的企业,而看到一个机会,别人没太注意,你一下子抓住,只有小企业才能做到,大企业是做不到的。”

对ut斯达康来说,找到一个“独门暗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就像两个人打架,我很弱小的时候,你可能很轻视我,这时我趁你不注意可能一拳把你打倒在地;但如果我们两个人旗鼓相当,长得一样高大,那就一定是拼实力。你不可能去偷袭别人。”项立刚分析道,“小灵通可以说是偷袭成功,但现在要打阵地战了。”

要从游击队成为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军的打法。曾在小灵通上的成功经验,此时,已经没有完全重复的可能。

ut斯达康显然更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在小灵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ut斯达康就再三强调小灵通并不是它的全部,并且早在1998年就部署软交换的研发,随后又着手3g。它当然期望在未来的3g时代继续它的辉煌。

问题是,面临3g,ut斯达康胜算几何?

“我们是惟一一个在3g上有投入并且没有赔钱的企业。”ut斯达康相关人员表示。

吴鹰也曾表示:“我们现在拼命在赶。我们在北京做3g的试验网,效果还很好。所以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小灵通与3g会有一个很长的共荣阶段,因为小灵通系统加基站加手机的综合造价,确实没有任何一项无线技术比它便宜。短期内在3-5年不会被包括3g在内的技术所取代。”

有观点认为,ut斯达康在3g上缺乏先发优势,但ut斯达康却认为自己是国内最早涉及3g的通讯企业之一。陆宏亮、吴鹰、周韶宁、黄晓庆、jerry等ut斯达康一干高层早已组成3g委员会,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会议,讨论公司3g的最新进展情况和重大策略的研究以及方向的制订。

而且,一系列的收购行为,也已构成其3g战略的一个个棋子。

然而,这些收购行为并没有立竿见影。至今,还没传出ut斯达康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移动运营市场部署3g网络的消息。

“在3g上,他们考虑得不周到,ut斯达康虽然也做了一些3g,但切入点并不太好,”郑文富教授对《中国新时代》表示:“他们不像华为中兴做得那样火热。”实际上在国内,ut斯达康在3g方面的品牌影响还没有树立起来,而ut斯达康此次面对的3g市场并非昔日的小灵通市场:强手如林,而且个个蓄势待发。

“ut斯达康原来的技术比较薄弱,发展起来不过是10年的时间;而发展一个大企业需要很多方面的积累,尤其是技术和人才的积累。”谈起ut斯达康的转型,项立刚表示担忧。

沉浮

有许多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它们能容许一时一地的失败,并有时间和余地重新振作;但ut斯达康不能,甚至是,大多数脆弱的中国it企业都不能。

它们或许更容易因一项发明或技术而成功,也更容易因这项技术的市场萎缩而面临转型,而转型则意味着面临新的竞争。这样的怪圈使它们不断回到求解生存之道的命题面前。

这也使得它们更容易尝到市场冷暖的悲喜变迁。

看ut斯达康5年的股价曲线图即可发现,每一次在资本市场上的波动,都正暗合着电信市场上的风风雨雨。

2000年5月,第一个暂停小灵通业务并进行调查的文件公布当天,ut斯达康市值一天跌去200亿人民币。一个月后,604号文件出来后,ut斯达康的市值一天内又回升了100个亿。

从2002年七、八月间开始的一波上涨行情,正吻合了小灵通在中国市场上的征服之势。而在2004年7月28日,ut斯达康因季报每股净利润少于华尔街预期的1美分,惨遭投资者的“鞭刑”:当日股价下挫超过29%,市值瞬间蒸发了近1/3,达8.4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了投资者普遍对ut斯达康转型前景的担忧。

无论如何,ut斯达康都要积极面对2005年这个关键的转型之年。况且,关于2005年就会发放3g牌照的传言早已满城风雨。

“作为高科技企业,必须注意增长阶段的划分。要时刻考虑目前的现金流是什么;虽然没有带来现金流,但正在增长的业务是什么;未来要做的,需要研发投入的业务是什么。”谈到企业转型,郑文富说。

在郑文富看来,ut斯达康应该估计到了小灵通的风险,但却没正视这个风险。去年小灵通的成绩并不代表它未来的发展,“如果它现在还抱有这样的心态,说,哎,小灵通还有戏,不尽快地去转型,我觉得这就有危险了。”郑文富说,“事实将证明,这种试图将小灵通和3g结合的挣扎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小灵通可以作为现在的现金流,但要研发一些东西,以备新的市场来了以后能够获得机会。”

转型

但转型究竟向哪里去?大家都在盯着3g,ut斯达康能切多大蛋糕,这其实很成问题。

“3g上来之后,那些大的设备都被跨国公司拿过去了,比如爱立信、诺基亚。ut斯达康在这里边的竞争实际上是非常有风险的,它竞争不过这些大公司。在转型上,它其实不必拘泥于3g,可以多选择几个领域来做。”郑文富说:“它可以看到未来的趋势,选择一个有市场潜力而竞争对手又不多的领域去经营,它应该有这样的实力。”

英特尔就是一个转型很成功的例子。

1980年代,日本公司以很低的价格占领了美国的存储器市场,打垮了主打存储器的英特尔。讨论了若干芯片行业的解决办法后,英特尔逐渐认识到,这些方案中没有一个具有长期的可行性。

1985年的一天,在考虑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时,英特尔总裁格罗夫向ceo摩尔提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我们下台,董事会会选出什么样的首席执行官呢,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会放弃存储器。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再回来自己动手呢?”

这就是英特尔辉煌的一个开始。它们转向了cpu。现在,他们是it领域的垄断者。如果没有那时候的决策,就没有现在的英特尔,我们的计算机cpu或许也没有现在这么快。

他们的终极选择标准就是为一个具有长期可行性的方案去奋斗。

“游击队打一些胜仗是有可能的,但正规军就要在战略中保持长期的有利地位。”对于如何保持持久竞争力,项立刚认为,还是要做文化。

这个文化是什么?“我想首先是不断创新。”项立刚说,“高科技企业要不断找到技术的点、产品的点,ibm曾经是pc鼻祖,但现在它把pc卖掉了。因为pc做得好,就要永远做pc吗?你需要不断地创新,还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文化特色的点。”

还有一些失败的案例在提醒着像ut斯达康这样的公司们。远者如王安电脑;近者如恒基伟业。恒基伟业,这家曾经主宰中国掌上电脑市场达3年之久的快速成长公司,因总是留恋这个不断萎缩的市场的收益,而在今天陷入困境——就像一个不断失去领地的国王。

吴鹰:魅力的极限

吴鹰算不上美男子,但是,大胡子吴鹰的个人魅力却少有人能敌。据说,他的大胡子已经成为代表性的形象——如果没有董事会的同意,胡子不能剃。

不过,吴鹰的魅力当然不仅来自大胡子。他被公认的描述是:一位睿智的大销售,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对政府的关系处理游刃有余;由于技术出身的背景,对于市场他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吴鹰的为人,更是受到广泛认可。作为ut斯达康的“领头羊”,这为企业迅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最直接的佐证,是高级副总裁滕拉强的加盟。5年前的ut斯达康名头还没这么响,滕拉强加盟的重要原因,就是相信吴鹰的为人。

但是,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这样的魅力总有着极限。一个领袖短期内能产生很大凝聚力,带领大家跳过物质目标,看到一些精神上的东西,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但作为一个百年老店来说,领袖过于神化未必是好事情。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熟,对领导凝聚力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更用不着领导做形象的宣传。

曾有一个小公司领导为宣传自己的公司,每次到机场都故意迟到,让广播不断地喊,“某某公司某某赶快登机”,这样确实有效果,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司。还曾有一个小公司,因为没钱做广告,就让他们的小伙子轮流去电视台征婚。这样的例子总被当作笑谈,但对处于创业阶段的小企业,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有足够的理由和成效。

但当一个企业比较成熟时,就既不需要机场广播员,也不需要征婚广告。比如现在的ut斯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