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飞利浦专利风波:我们不能给任何人优惠

在飞利浦知识产权及标准部(中国)总经理阿兹亚·海克看来,由于全球商业模式的改变,专利已经成为公司很重要的资产,欧美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中国企业必须学会专利市场的游戏规则。

此前,飞利浦同中国企业已经在dvd、光盘及gsm手机专利上不断交锋:由于没有谈妥同飞利浦在光盘专利上的授权,众多中国光盘企业的产品一直不能进入欧盟市场;而在手机专利方面,飞利浦此前在德国起诉台湾大霸电子,迫使台湾大霸电子不得不减少对欧盟的手机出口;而其同中国dvd企业在专利费上的冲突也是闹得满城风雨。

而对于这些交锋,飞利浦方面一直保持低调,阿兹亚·海克一面要照顾中国企业及公众的情绪,另一方面,他还必须维护飞利浦的专利许可政策和利益。

9月29日,阿兹亚·海克觉得该是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了,他在上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专利费收得并不高”

《21世纪》:就在两周前,几家中国光盘企业同飞利浦在上海进行了一场专利授权的谈判,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抱怨说飞利浦征收的专利费太高了,你怎么评价这种说法?

阿兹亚·海克:我认为我们征收的专利费并不高,在全球市场上,我们的专利许可项目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也在诉讼中得到了全球很多法院的认可。

我们必须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统一的专利费标准,因为我们要受到反托拉斯法的约束,所以我们不能给任何人优惠,也不能歧视任何公司,其实专利费的标准我们也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调整。

我们的技术还是不错的,很多公司在排队等待我们的专利许可。《21世纪》:国内光盘企业和一些手机企业还抱怨,飞利浦采用专利包的方式进行授权,存在重复授权的问题,你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阿兹亚·海克:其实我们的专利授权采取的是专利套餐的方式,我们的专利套餐是同时提供给所有人的,厂商可以从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只要选择套件适当,就不会产生专利浪费的问题,所以是不会出现重复授权的事情,如果说我们重复授权,那是有所误解。

《21世纪》:除了征收专利费之外,你前面跟我提到说你在中国的一个主要工作从事打假活动,这个工作你是怎么来开展的?

阿兹亚·海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个工作很不好做,我们认识到在中国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来自欧盟和美国海关的统计表明,每年来自中国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增长幅度都相当大。

在中国,我们有五六个工作人员是专门负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此外,我们在全国还有20多个代理人,我们发薪水给这些人,他们帮助我们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他们了解到假冒伪劣的情况,然后告诉我们,我们再跟公安、工商等部门联系,通过同这些政府部门的合作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这个工作的难度很大,我们往往只能抓大放小。《21世纪》:这项工作听起来很神秘,那你们在中国一年能够查到多少个案件呢?

阿兹亚·海克:一年大概有几百个这样的案件吧,每年罚没的假冒伪劣产品都有几千万元,但是要打击这种假冒伪劣也相当困难,比如有些假冒伪劣的照明产品,他们在生产的时候并不贴上标签,等出口到了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时候,再贴上飞利浦的标签,这样我们执行起来就相当有难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碰到过一些假冒飞利浦并不生产的产品:比如说电冰箱、电脑。

当制造成为“负资产”

《21世纪》:你在中国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呢,作为全球第二大知识专利拥有公司,飞利浦一年来自专利许可的收入是多少?

阿兹亚·海克:我在中国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进行培训,我们要培训自己的团队,我们的团队中95%是中国人,但是在中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人才还是相当缺乏的,所以我们要对员工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培训。另外我要做一些交叉授权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工作。我直接向飞利浦总部汇报工作。

专利的收入很难量化,比如交叉授权、入股,这些是很难量化的,但是我们在2004年来自专利许可方面的收入大概是四五亿欧元。

《21世纪》:你所在的部门,工作是怎么考核的呢?阿兹亚·海克:总部对我们的要求有两点:第一是专利申报的数量,我们在全球一年申报的专利最低要达到3000个,具体到各个国家要看具体的情况;另外一个是罚没了多少假冒伪劣产品,这也取决于公司的市场份额丧失了多少。

《21世纪》:飞利浦此前向中国公司索要专利费所采取的法律行动基本上都是在欧美等地进行,为什么不在中国提起诉讼呢?

阿兹亚·海克:我们以后也可以在中国提起诉讼,其实诉讼是我们最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最后的手段,我们总是要通过好几年的提醒,然后才会提起诉讼,而且诉讼前也会给对方充分的时间。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在不断的完善,以后可能也会将类似的诉讼在中国进行。

《21世纪》: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还是最近几年才重视起来的,那么你在中国进行知识产权的工作有没有碰到特别大的困难?

阿兹亚·海克:把技术作为资产,在很多国家很多产业都是比较新鲜的事情,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要跟中国的政府、企业来解释这个事情。

其实我们在中国碰到的也不是新问题,这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的烦恼”,韩国、日本在30年前也一样,假冒的产品到处都是,中国在不断发展,中国的企业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未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21世纪》:中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完善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呢?阿兹亚·海克:其实我们跟政府交流的过程中也讲到:第一,法律要更严格,处理要更严厉,在很多国家,违反知识产权的案件是刑事案件,这样大家就不敢冒风险了;第二,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公安、检察和法院系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这样才能了解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第三,整个体系要更完善,要作出受到国际社会尊重的判决,这样才能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总而言之,我们要加强执法,但是在中国虽然有专利保护的问题,但是在中国从事商业行为的回报也高,所以就算风险大我们也乐意在这里投资,在欧美市场风险是小一些,但是回报也要低。

《21世纪》:你说到全球的商业模式已经改变,所有的公司都必须重视保护知识产权,这也是中国企业必须获得的能力吗?

阿兹亚·海克:在20年前,一个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最终只能通过销售产品的方式获取回报,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价格不断下滑,研发的投资回报变得比较困难。在过去一个公司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规模的制造阐述竞争优势,但是现在,大规模的制造在欧美已经逐步变为“负资产”,大量的制造已经向中国等低工资的国家转移,而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从基于生产的产业转向基于知识的产业。

而正是随着知识产权在产业中的力量不断加强,欧美的各大公司的专利许可收入不断上升,1980年,全球市场专利许可的收入还只有30亿美元,而到2005年,预计这个数字将增长到1400亿美元。

此外,专利还可以通过交叉授权、用知识产权入股的方式,或者通过产品销售来获取利益,所以说知识产权的价值是无限的。